經過社會主義改造、整風和反右,中央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大勝利,人民熱情高漲,經濟建設應該搞得快一些。中央試圖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讓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站起來,滿足人民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建國短短幾年的成就,讓大家認為中國富強的目標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以為人民公社是通往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的最好組織形式。歷史證明,社會主義建設有其客觀的經濟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缺乏從客觀實際出發的充份依據,由於決策本身的偏差,終未達成目標而受挫。
中央於1958年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毛澤東對1956年反冒進而把”多快好省”的口號取消有些不滿,在1957年10月9日八屆三中全會重提。毛澤東要求處理好多快好省的辯證關係,希望統一黨內對建設規模和速度問題上的認識。他批評有些人把本來”應該可以多辦、快辦的事情,也少辦、慢辦,甚至不辦了。1958年元旦,《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大家”乘風破浪”,”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毛澤東對此給予重視。3月8-26日,中央在成都召開全國黨委第一書記的工作會議,通過了多快好省的40多個文件。
毛澤東在講話中,談到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問題,提出根據主觀和客觀條件能辦到的事,應該多快好省,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毛澤東指示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總路線,為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而奮鬥。他說總路線和力增上游對不對還要看五年,然而僅過了一個多月,這條總路線就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確定下來。劉少奇、鄧小平、譚震林作了報告,大會對政府工作和農業發展綱要都做了批准。毛澤東稱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是”兩條腿走路”。城鄉建設盡可能機械化,文化教育全面展開。
國家在盡可能採用世界上最新技術的同時,開展改良工具和技術的群眾運動。在文化革命方面展開普及教育,建立高等學校,改革文字,講究衛生,提倡體育,破除迷信,移風易俗,振奮民族精神,發展文學藝術。國家在培養新知識份子,改造舊知識份子,建立一支全新的知識份子隊伍,培養出技術骨幹,教授、教員、科學家、新聞記者、文學家、藝術家和政治理論家隊伍。歷史地看,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迫切要求改變中國落後面貌的普遍願望,可惜由於過份急於求成,政策存在嚴重缺陷。這說明過份誇大人的主觀意志和努力的作用,忽視客觀規律和量力而行,就會脫離實事求是的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