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70%工業都在沿海,內陸只有30%,佈局不合理,造成內陸貧困,交通不便。為了促進全國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就有改變這個狀況的工佈局要求。一五計劃中的156個項目,106個民用工業企業,部署在東北地區有50個、中部地區32個;44個國防企業,部署在中、西部地區35個,其中21個安排在四川和陝西兩省。電力工業則遍及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甘肅、河南、湖南、湖北、四川、雲南、新疆等電力比較落後的省份。由於國家財力、人力和物力的局限,對內陸投入過大必然抑制了對沿海工業的投入。
毛澤東觀察到這種情況,提出在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的同時,千萬不能不注意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而應該合理調整佈局的基礎上大大發展。”好好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的老底子,可以使我們更有力量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中央制定了1956-1967年科技發展綱要,集中力量發展國家急需的科學技術,促進新興工業的發展。”二五”在調整工業基本建設規模的基礎上,抓住對工業化有決定意義的鋼鐵、石油、有機化工及機械設備製造。同時壓縮一般的國防工業設備生產,集中力量發展原子彈、導彈、飛機和無線電。
這個時期提出”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發展核技術、噴氣技術、計算機技術、半導體技術、自動化技術、無線電技術,開展了600多項中心課題研究。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中國成功地實現了航空、核能、火箭、電子、自動化等現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啟動,促進了航空、電子、船舶、兵器、核、航天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發展。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在迅速地改變國家貧窮落後的局面。1956年,長春第一汽車廠生產出第一批解放牌汽車,1959年洛陽第一拖拉機廠用四年時間,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拖拉機的歷史。
中國華北製藥廠於1954年施工,1958年投產,滿足了國內對青霉素的需求,改變了國家靠進口的命運。此時,染料廠、化肥廠、造紙廠等的產品填補了中國工業的空白,走上了自力更新的道路。1956年,第一架仿製米格-17型殲擊機的殲5型飛機試飛成功。電子工業用6年時間到1958年研製成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中國一系列新興工業部門成立,在條件極端差劣的情況下做出成績。1958年4月,解放軍在大西北建設第一座導彈、火箭發射試驗場。這一切都促進了各部門對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使材料、化工、冶金、電子元器件、精密機械、儀器儀表工業都得到發展,為尖端科技打下基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