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以後,社會主義國家和共產黨逐漸從蘇共20大赫魯曉夫秘密報告引發的思想混亂中擺脫出來。當時社會主義陣營在波匈事件後顯得更有力量,而帝國主義陣營也經歷了一場內部危機,蘇伊士運河爆發戰爭,暴露了美、英、法等國之間的矛盾。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一度引起西方國家震驚和危機感。同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面臨著不少新的理論問題,各兄弟黨之間的關係是否要以蘇聯為首。蘇聯此時借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路機會,提出召開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建議。
1957年11月2日,毛澤東率領中國代表團到莫斯科參加慶典,隨後在11月中旬參加有12個社會主義國家和68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會議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各國共產黨的團結在會議中做了大量工作,中國的威信和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中共和蘇共最最大的分歧就是對斯大林的評價和資本主會可以”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論述。中國共產黨認為共產黨要執政必須要兩手準備。後來中蘇都作出妥協和讓步修改意見,維護了共產國際的團結,肯定了10月革命基本經驗的普遍意義,定下了兄弟國家的關係準則。
通過這次談判達成妥協,但并未形成共識,中蘇關係變得更加微妙和複雜。不久這些分歧重新暴露,兩黨、兩國關係逐步走上破裂的道路。莫斯科會議對形勢作了過份樂觀的估計,認為”東風壓倒西風”,社會主義人口和科技都佔了壓倒性優勢。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競賽,只有經濟實力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陣營,就有可能防止戰為,保障世界持久和平。蘇聯領導人提出在較短時間內超過美國的戰略。赫魯曉夫要在15年內超過美國,毛澤東回國後叫人研究趕超英國的問題,劉少奇和李富春都作出相應的計劃。
1957年12月8日,毛澤東召集各民主黨派負責人和無黨派人者座談,通報了15年內趕超英國的設想。這一設想動員了全國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希望能迅速改變中國落後的面貌。這種憤發奮強的精神值得肯定,努力提高鐵產量也是必須的,而且在鋼鐵產量和某幾項工業產品方面用15年時間超越也並非沒有可能。但是國家經濟落後,只指總量而不是人均產量趕上發達國家,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由於採用群眾性的大煉鋼方法,違背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和按比例地平衡協調發展原則,造成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的嚴重損失。這都是建國時的一些沉痛的經驗和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