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儒釋道與中國文化

我們談中國文化,不是要徹底復古,也不希望全盤西化,而是與時俱進,吐故納新,把精華部份拿出來,加上現代意義,應用在現實的生活中。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產生了本土學派,也不斷有外來文化的傳入,在矛盾衝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豐富、發展和壯大了,有的被吸收改造後消失了。中國從東晉開始至隋唐時期,中國文化逐漸確立了以儒釋道為主體的格局,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1600年左右。中國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在糾葛、矛盾鬥爭中調和與融合,共生共長。

在中國文化的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從不獨尊一派。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術逐步走向民間,春秋後期出現對社會頗有影響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則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他們對治國安邦,各有所見,中國文化就是在諸子百家學派分合之中不斷發展和豐富起來。兩漢是儒道二家廣泛吸收諸子百家,發展和豐富自己而確立作為中國文化代表學派。這是廣採了陰陽、儒、墨、名、法各家之長,吸納融匯,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代表。中國文化的融通就是"兼愛""尚同"的一種精神力量。

儒道之間在融合之前也曾有過激烈的碰撞,儒家要入世,而道家講"坐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自是水火不相容。及後道家以"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聰明,不自以為是,不自居功勞,不自我誇耀作為修心養性的方法,逐步開始和儒學靠近。佛教是由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初時本土文化與儒道之間也發生了激烈衝撞,而且與道教之間發生在爭奪社會地位上。唐武宗時還出現過道教人士勸諫滅佛。佛教與儒家倫理網常等禮教也直接有衝突,以剃度不娶妻、不敬養父母,有違人倫,不為儒家所接受。

後來佛教為了在中國扎下根來,則進行自覺的主動融合,把佛學譯成優美文字,傳意達旨,影響迅速擴大。佛道儒在衝突中相互滲透,融入到人們日常衣食、語言、思想、文學、藝術、建築乃至醫學中,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份。儒、釋、道三家在衝突中相互吸收融合,既保持其基本立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份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融合精神。南宋孝宗皇帝趙杳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中華人文精神在儒釋道培育下形成,是中國文化重要的部份。在千年文化衝突裡,中國文化一直在進化中。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