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2日 星期一

學術文化的現代重建

100年來,國學與西學、新學與舊學的爭論從來沒有停止過。自西方文化舶來中國之後,國學至尊地位受到前所未有有挑戰,引發國人搶救國學的民族運動連綿不絕。國學是什麼?章太炎說,國學是經、史、子、集;梁啟超說是中國歷代學術思想史;胡適心目中的國學是故學,一切傳統中國文化都叫國學。國學到底內涵多深,外延多寬,沒有定論,但作為現代國民,我們不希望徹底復古,也不希望全盤西化,而是吐故納新,從古紙堆中把優秀的東西找出來,傳承下去。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的領導人都這樣做。

當今世界全球化是趨勢,雖然美國近年表現得有點退縮,怯於中國強勁的崛起,但世界各國對中國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共贏的思維抱有很大期望。伴著全球化而來的是本土化潮流,目的就是在全球化中認出自己,自我認同和主體建構。重建中國文化,不為游離於世界,而為更好地融入世界,不失自我。這與香港提倡本土而脫離本國,完全是一種逆世界潮流而動的行為。人面對著一個與他人共通的世界,但這個世界具有他獨特生存意蘊的世界。台灣人有別於新疆人,香港人有別於澳門人,但都是中國人。

《周易》上說,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中西文化不應是一種對抗,中西學術不必以分科模式相矛盾。那是戰爭和革命年代特有的一種現象,以凝聚社會和教化的力量。中國的儒學在先秦本為百家之一,到了漢代獨尊儒術,才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到了現代,中國民間學術和教化的特質,仍表現為一種自由的精神,自由講學,自由思考,自由討論,乃至信念上的自由選擇。你可以選擇做共產黨員,也可以選擇做佛學大師、天主教徒、基督徒或中國國民黨員。這是由中國憲法所規定的國民合法權利。

一個民族的復興因緣際會,21世紀的中國隨著總體國力逐漸由弱轉強,國人的文化意識和思潮也在不經意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中國社會精神生活之歷史記憶開始復蘇,國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力、文化認同和主體意識已逐漸覺醒。人們開始尋找自身文化的獨特性,力求返本開新,以達文化主體性的現代重構。這為文化精神的復活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契機,在國際間的交流有一個中國自己的特色。這在社會生活中孕育發酵,形成一種無形的力量。各學術團體應找好自己定位,形成系統,為重建中國文化做出貢獻。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