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1日 星期日

文化認同

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人開始找回文化的自信,邁向文化自覺與注重軟實力建設的時代。在20世紀初,中國面對西方列強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乃至軍事的強大壓力下,知識份子為喚醒民眾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增強民族自尊,整合中華文化,以抵禦自甘暴棄,中國必亡,黃種必被剿滅等比西洋人相差甚遠的言論。新中國成立後,有人全盤否定中國文化,到文革破四舊,把中華文化踩在腳下,史學研究成為鬥爭工具,子學的研究也被標籤為封建文化,傳統文化被閹割破壞,使民族文化被全盤否定。

經十年文革之後,人們對社會動蕩、經濟蕭條、思想僵化、人性扭曲及文化的嚴重破壞,痛定之後全面反思。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孔子學院,2004年教育部支持《儒藏》編纂,由全國26所高校的學者參加,計劃15年完成,其規模遠超《四庫全書》。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的一種趨勢,美國文化的單邊和文化霸權引起世界警惕,中國文化的崛起成為必然。德國前總理舒密特說,世界上沒有那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既有悠久的歷史,又能在經歷百年衰敗和屈辱之後重新中興。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實現中國和平發展是國家的當務之急,文化是軟實力,文化的吸引力、國內政策的親和力、國際外交的合理化及其所體現的道德威信,都離不開文化。中國幾千年文化傳統和文明智慧,是中國軟實力建設的文化資源。人類進入全球化,信息化,中華民族經過一個多世紀痛苦的掙扎和艱辛的努力,擺脫了厄運,實行民族復興。中國不會走文化復古之路,也不主張全盤西化,而是走兼容並蓄,既繼承又超越,走中西文化融通之路,創造符合時代精神的新文化,也就是民族精神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保持民族文化的認同。

中華文化講和平、和諧、平衡、與時俱進、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將心比心、忠恕之道、以人為本等。這是習近平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之所在。文化認同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把握,即中國幾千年文明的成果。中華儒、釋、道等各家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和生存智慧構成了中華文化的精華之所在。人類文明轉型,在全球化的格局下首先需要文化認同,最後融合為一個更加符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化體系。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以及馬克思主義文化互為比較、借鑒、吸納和融通,把握中華民族文化智慧,保持民族文化認同,使中國走向世界。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