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隋唐佛道與民族精神的內涵融攝

對外來文化的態度折射出一個民族的胸懷。佛教是一種外來文化,融入中國本土被吸收,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組成部份,對民族精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教傳入中國2000多年,與儒家、道家等以善為基準的道德理念相融合,促進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的發揚光大。儒家施行教育的綱領為仁、義、禮、智、信,與佛家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的戒律基本一致。佛教把提到慈悲的高度,要求人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貪,與儒家的相通相輔。

佛教要求學佛先學做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他們自覺修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逐步斷除貪、嗔、癡、慢、疑,遠離財、色、名、食、睡等世間五慾,在日常生活中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關愛鄰友、關懷群眾、真誠待人、悲憫疾苦,心不隨境轉。他們艱苦樸素、積極進取、胸襟開朗、態度和藹、遵紀守法、熱愛生靈,對於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高尚道德、完美人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佛教大慈不悲,普渡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信念,與社會主義為民服務的道德觀一脈相承。

佛教宣揚大慈大悲,與中華民族博大寬容的友愛精神不無關係,使中華民族在遭受巨大災難時仍不忘關愛他人。除了佛教,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宗教,它不僅為漢民族所信仰,也為許多少數民族所信奉。魯迅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說明了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文化素質及民族性格的形成道都起過一定的作用。道教主張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天、地、人要相通相愛并力同心,共生萬物,承認宇宙萬物都有其合理性與平等存在地位,勸告世人無以人滅天,要道法自然自然不可違的和諧關係。

道教主張不要在人與天之間分出高低,摒棄以人類自我為中心的思想,要進入天人相合無間的理想狀態。道家與儒家在某種程度上有互補性,構成了中華民族剛柔相濟,執之有度的精神境界。道教文化寬廣能容的思想滋養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奉行《道德經》裡知常容,容乃公的準則,體現了中華文化方面的兼收並蓄,善於向不同的文化學習,像海納百川一樣融攝百家之所長,豐富自己。中華文化沒有西方那種以為是的精神優越感,把別人視為異端邪說的霸道。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文化心理,使古老的中華民族能吸取先進文化,經常自我更新,充滿生機,越來越繁榮倡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