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乾嘉學派精神內涵為”實證求是”,與我國傳統國民性中的實事求是是一脈相承的。乾嘉考據學在中國歷史上綿延百餘年,在學術史和思想史領域做出了不可抹煞的獨特貢獻。梁啟超說,”凡常人容易滑眼看過之處,彼善能注意觀察,發現其應特別研究之點”,要”廣集證據,務求按同類之事實而皆合”,正如戴震所說,”學術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這種求真求是的精神,可謂是近代科學精神的萌芽。乾嘉學派這種秉持中國傳統文化求理的精神,不失為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有機組成部份。
19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殖民者以炮艦、鴉片和商品打破了中華帝國閉鎖的國門,強行把中國納入世界統一資本市場,使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華民族和文化陷入深重危機。在侵略者的鐵蹄下,中華民族飽受欺凌,徹底衰敗、沉淪,逐漸覺醒,奮起抗爭。先進的思想家在艱苦中探索,大聲疾呼”國民性之改造”和”國民新靈魂之鑄造”,謳歌”鳳凰涅槃”,希望在烈火中再生,騰飛出一個青春的中華。相比於歐洲各國民族精神的轉型,中華民族精神的現代轉型之路,呈現出空前激變性和複雜性,悲壯而偉大。
1940年鴉片戰爭前,中華文明從未受到外來文明強有力的挑戰,中國人一直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作為精神支柱。在清朝晚期,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已經開始逐漸喪失。西方傳教士在鴉片戰爭之後重新在中國內地活動,由於受神道設教習慣的影響,中國下層百姓篡改附和,接受了西方宗教思想的影響。洪秀全創立了基督教色彩的拜上帝會,受影響的都是底層百姓,而非受大傳統影響的知識份子。洪秀全等將神人同形論引人拜上帝教,將自己打扮成新的人間偶像。曾國藩等人則憑道德自覺的大傳統予以拒斥和反擊。
不管曾國藩的”衛道”,還是洪秀全的”反孔”,其本質還是傳統中國式實用理性範疇,真正的變化始於19世紀60-70年代的一幫洋務思想家。少數中國士大夫接觸西方文化後,發現西方文化在很多文面不亞於中國文化,有其優勝之處。王韜在遊歷英國後稱,”蓋其國以禮義為教,而不專恃甲兵;以仁信為基,而不先尚詐力;以教化德澤為本,而不徒講富強”,對西方作了正面評價。因此,在大傳統中分化出鄙棄儒學,否定傳統的士大夫階層。中國出現了要以西方文化來強化和轉化中國文化的思潮,開始了文化精神的轉變。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