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中國人居之父吳良鏞


吳良鏞(7.5.1922-至今),生於江蘇南京,1944’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獲工學學士學位。他由1946年至今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歷任副系主任、主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設計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職。1948年他到美國學習建築與城市設計,獲碩士學位,先後受聘為加拿大哥倫比亞、悉尼大學、伯克萊大學、法國社會科學院、德國卡塞爾大學等機構的客座教授。他是中國科學院、工程學院兩院院士,又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長期為中國城鄉空間發展,主持重大工程和研究項目。

吳良鏞著有《城市規劃論文集》、《建築學的未來:世紀之交的凝思》、《人居環境導論》等28部著作,對中國人居環境學大思路有重大影響。吳良鏞一生都在探索建築規劃的發展,自幼就喜歡文學、美術,讀書刻苦。在高考那天,他剛走出考場就見到日軍飛機來轟炸,投下一顆顆炸彈,大街小巷一片狼藉,大半座城陷入火海之中。他年青的心燃起了重建家園的熱切願望。吳良鏞當時就選擇了全國唯一有建築系的重慶中央大學,從此走上為中華建房之路。後來,他參與多項重大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和研究工作。

吳良鏞參與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江蘇南通城市歷史發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蘇州市及蘇州地區空間發展等計劃,對全國各大城市,包括北海、廈門、唐山等幾十個城市的規劃工作。他對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給予充份的關注,主編專業刊物,擔任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家學會各種工作。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不近發展,城市交通擁堵、住房缺乏、流動人口安置難等城市病的出現,他開始日夜思索,尋求一條適合中國城市建設之路。60歲開始,他每天夜裡三點起床,工作三個小時後,稍事整理便準時上班。他提出建築從單純的房子概念走向聚落概念。


1999年,吳良鏞負責起草《北京憲章》,認為人居環境要關注民生,要珍惜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扭轉了中國對人居環境不注重的局面。他帶著學生走進胡同,改造胡同,對舊城改造和保護古建築群的整體協調統一,做出了令人感到驕傲的貢獻。1944年吳良鏞大學畢業,曾往緬甸為中國遠征軍擔任翻譯,並寫下一篇文章被梁思成看到,很欣賞他的才華,安排他到身邊做助手。1946年抗戰勝利後,他協助梁思成和林徽因創辦清華建築工程學系,後梁推荐他留美。1950年新中國成立,梁思成告知新中國急需人才建設,他即回國重新在清華執教,一幹半個多世紀,為國家培養人才和城市建設做出大貢獻。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