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預警機之父王小謨

王小謨(11.11.1938-至今),生於上海,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無線電專業,歷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所所長、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軍工局局長、工業與信息化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秘書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職務。他於2010年獲國防科技進步一等獎,是全國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央企科技創新、國防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他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帶領團隊研製了多部具世界先進水平的雷達,為國土防空網的建設完善作出了重大貢獻。

王小謨率先力主發展國產預警機裝備,提出並構建了我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和體系,主持研製了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使國防實現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的躍升。他說,我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研製雷達,然後負責將世界上先進的技術應用到預警機上,把設計變為現實。”1961年,王小謨接手蘇聯技術專家撤出中國時留下的工作,從各種渠道搜集國外資料,在文革中戴著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繼續工作,到1969年挑起三坐標雷達總設計師的擔子,帶領一批技術骨幹,用長達13年時間進行艱辛的研究。

1988年,王小謨團隊實現了中國地面雷達向空中預警的飛越,推動我國國土防空網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2009年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兩型預警機組成梯隊,首次公開亮相,使全世界同行為之驚嘆。21世紀的預警機超越千里眼的範疇,集偵察、指揮、控制、引導、通信、制導和遙控於一體,是空中指揮堡壘和司令部。王小謨敏銳地意識到,要在信息化條件下捍衛國家主權,中國必須擁有預警機。他衝破美國的干預,在國際合作中外方單方撕毀合同,王小謨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

王小謨團隊用6年時間達到外國20多年的技術水平,源於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說,搞出中國自己的預警機,是我們這批人的追求。他們一周7天,每天工作11小時地奮戰,為團隊設下”711工作制。在研製過程中,王小謨車禍骨折入醫院,他在病床上一邊輸液,一邊和設計師探討研製問題,病情稍好轉即回試驗現場指揮工作。他重視人才培養,總是給年青人在關鍵時刻幫一把。44歲當選院士的吳曼青、38歲擔任預警機項目負責人的陸軍等等都是在剛畢業時就給他們壓重擔。他培養了14位博士,18位預警機系統或雷達系統總設計師。如今他已年過70,仍工作於第一線,在前沿課題上不斷探索。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