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3日 星期四

讓中國人可以養活自己的李振聲


李振聲(23.2.1931-現在),山東淄博人,1951年畢業於山東農學院,先後在中國科學院遺傳選種實驗館、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陝西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從事小麥遺傳育種研究。他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中國著名遺傳學家,有"小麥雜交之父"的稱譽。他為了中國人的溫飽,和小麥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他創造性地把牧草和小麥遠緣雜交,經過20多年試驗,獲得了抗病、耐熱、高產的小偃系列品種,成為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

李振聲在1942年山東大旱之年挨過餓,他為了大家不挨餓,考入山東農學院。畢業後,在科學院農業研究所工作,從事土壤改良,收集種植了800多種牧草,進行牧草改良土壤研究。他建立了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新體系,利用偃麥草藍色胚乳基因作為遺標記性狀,首次創制藍粒單體小麥系統。小偃6號育種達23年,奠定小麥染色體基礎,別人難以重複。到2006年中國糧食從連年減產到增產達近十億斤,為中國人的飯碗解決了大問題,農民有了笑容,李振聲在田間、實驗室奮鬥半個世紀的汗水有了令人安慰的成果。

20世紀90年代初,李振聲提出走資源節約型高產農業道路的可持續農業發展觀,小麥育種已經成為育種界的共識。當時農業用磷肥都要靠進口,李振聲開始在生物技術上想辦法,提高作物對土壤本身含有的磷吸收利用效率,還節省了化肥,保護了環境。最初他在北京昌平建立了一個育種基地,沒有食堂,沒有衛生間,連路都不通,李振聲就帶個飯盒,在田間一整天對種在花盆中的數千份種質進行篩選。功夫不負有心人,李振聲育出小麥54新品種,能高效吸收土壤中的磷。跟著他又進行光合率和光合作用優化分配研究,解決了優質和高產之間的矛盾。他就是這樣在田間和實驗室為國家和人民操勞。

李振聲是中國有重要影響的農業發展戰略專家。美國農業和環境問題專家菜斯特.布朗撰文提出,"誰來養活中國",還預測到2030年,中國養不了中國,世界也無法養活中國。他依據中國40年人口、耕地、糧食生產等數據和發展軌蹟進行外推,得出的結果發現布朗的推論不正確。他大膽向全世界宣佈,"中國人能夠自己養活自己!"他說,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比布朗預計慢了1/3,耕地減少速度不如布朗預計的嚴重,糧食淨進口只有879.4億斤,相當於總消費量的0.4%,微不足道。李振聲聲名鵲起,獲得各種獎項,但他仍熱衷到田間看小麥成長,得到的獎金也全捐給單位作學生助學基金。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