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科學家與教育家王振義


王振義(20.11.1924-至今),江蘇興化人,生於上海,1936年畢業於上海法租界薩坡賽小學,1942年從震旦中學畢業,直升入震旦大學,1948年從震旦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因成績優異,留在廣慈醫院任駐院醫生。1986年,王振義在國際上首先應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自病,提供成功範例而著名,於1993年獲法國頒榮譽騎士勛章,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多次在國際上獲癌症研究創新獎和影響世界華人等獎項,著作頗豐。

王振義和陳竺一起主編的《腫瘤的誘導分化和凋亡療法》、與李家增、阮長耿等主編的《血栓與止血、基礎理論與臨床》均成為國內這一領域中的經典參考書。王振義自1954年起從事血栓、止血方面的研究,在國內首先確立血友病A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標準。他在臨床中遇到平日不出血的人在拔牙時會流血不止,了解到血漿中凝血因子的高低值是出血的關鍵。一貫喜歡鑽研的他用石腊代替硅膠,成功確立了這種檢測方法,解決了這種不明原因出血的診斷和治療問題。1980年起,他開始研究癌腫瘤的分療法,1986年發明全反式維甲作為誘導劑,將惡性細胞轉化為良性,拯救病人。

人們說,白血病是殺手,王振民是殺手的殺手。有一次上海兒童院一名5歲小女孩經診斷,患有急性幼粒細胞白血病到末期,通常從發病到去世不會超過一周。小女孩已奄奄一息,王振義知道了心裡隱隱作痛,向她父母試探用他的新療法試試,讓惡性細胞轉化為良性。他的這種療法在國際上只有以色列醫生在小鼠實驗中獲得成功,而他這種方法通常也只用於皮膚病。風險可想而知,很多醫生都勸他慎重,以防家屬遷怒於他的新療法。但他非常有信心,在用藥過程中細心觀察。他不是拿病人做實驗,而是考慮病人需要,冒險是為了挽救生命。7天以後,奇蹟發生了,小女孩睜開眼,藥到病除。

王振義不但是一名科學家型的好醫生,還是樂於教育下一輩的老師。他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積累的學術財富傳給年輕人。看到學生超過自己,是當老師最大的幸福。他培養了21名博士、34名碩士,其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衛生部部長陳竺,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中國科協副主席陳賽娟,上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終身研究科學家及博士導師生黃萌珥等。他對學生飽含深情,嚴要求,愛人才,總是傾囊相助。他為學生甘做人梯,做各種額外工作幫助學生早日成長,感動了學生和國人。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