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拓撲學研究舉世公認的吳文俊


吳文俊(12.5.1919-至今),浙江嘉興人,生於上海,歷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數學機械化研究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職。他一生獲獎無數,於201054日,國際小行星中心發佈公報通知國際社會,將國際永久編號第7683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文俊星。吳文俊在拓撲學、自動推理、機器證明、代數幾何、中國數學史、對策論等研究領域均有傑出的貢獻,在國內外享有盛譽。他1940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先後在中學和大學教書;1947-1951年在法國留學獲斯特斯堡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吳文俊在數學的成績是耀眼的,在1947年完成的惠特尼乘積公式證明論文被學術界視為經典;1950年與另一位數學家合作中取得突破性進展,被稱為"吳公式",在拓撲學研究中引起轟動。吳文俊的恩師是陳省身,安排他在圖書館工作,閱讀大量數學書籍。有一天陳省身對他說,"你整天看書、看論文、看得夠多了,應該還債了",叫他還債的辦法就是寫論文。吳文俊第一篇論文完成後被陳省身送到《法國科學院周報》上發表,使吳文俊大受鼓舞。從此,吳文俊開始研究數學家有關拓撲學的乘積公式和計算方法。

1953年到1957年,吳文俊獲得了拓撲學研究的大豐收,先後發表了20多篇論文,撰寫了一部專著。這些工作使吳文俊與錢學森、華羅庚站在了同一高度,在195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並當選為學部委員。"吳方法"根植於古代數學的思想精髓,吳文俊洞察中國古代數學中包含著獨特的機械化思想,能夠把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再編成程序,輸進電腦後,代替大量複雜的人工演算,把數學家從繁重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推進科學發展。在文革中,他讀了很多中國古代數學著作,為"吳方法"打下基礎。

吳文俊日夜演算推導,公式經常是上百上千項,需要幾頁紙才能抄下,稍有疏漏,演算就難以繼續。為了演算吳文俊學了計算機的Basic語言,能一次編寫四五千行的證明定理程序。飛快的計算機技術發展很快淘汰了Basic換成Algol語言,他又從頭學習,等他熟習了,又換成Fortran語言,他編好的程序再次作廢。很多人以為更新快的東西只適合年青人,但當時60歲的吳文俊沒有放棄,硬是拼下來了。當時國家窮困,計算機使用要預約,他一入去就工作十小時,然後回家吃了晚飯再工作到凌晨。他發明了"吳方法",用踏實的工作實現了數學家一個百年夢想。他幽默地說,"數學適合笨人來做。"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