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6日 星期三

精神文明的一場較量

1978年至1992年,短短14年間,中國改革開放己站穩了腳根並不斷向縱深發展。但其間中國卻經歷了對市場經濟的恐懼和疑慮,或神秘幻想的思維,慢慢在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中消散,變成觸手可模的現實。距離感造成的想像空間,對市場經濟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擔憂,讓人們墮入"姓資姓社"的迷茫的痛苦爭論之中,繼而有人又陷入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漫想像之中。知識份子的人道主義反思,帶著濃厚的浪漫色彩,在政治關懷中引起思想的碰撞。

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社會分化過程,企業重組與股份化,出現了不平等,資源市場化的合理配置,只能等待最終的結果去平衡。故開始時需要保護新興私有企業主的利益及其增值空間。而新左派則關注沒有掌握資本力量的草根社會的生存權、發展權和私有財產權等合法利益,而認為不平等現象的惡化根源在國際資本主義的擴張。左派和右派的大規模交鋒,以"真理標準"為題展開大討論。這場辯論是歷史的產物,參加討論的不只是理論家,還涉及政治家。

197699日毛澤東逝世,106日,華國鋒、葉劍英粉碎江青集團,結束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時文革造成的思想混亂,"凡是毛主席的決策,我們都堅決擁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成了社會的真理。19779月毛澤東逝世一周年,葉劍英、陳雲、徐向前、聶榮臻發言或發表紀念文章,強調實事求是的原則,以消除"兩個凡是"的影響。胡耀邦更發揮中央黨校理論陣地重要作用,通過學者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天新華社全文轉發,第二天《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各地報紙均相繼轉載。一場全國性的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就此拉開了序幕。主管宣傳工作的負責人和某些理論家作出嚴厲批評和指責,胡耀邦和理論工作者及媒體負責人都遭到了很大的壓力。但鄧小平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卻明確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鄧小平分別找中宣部長和中央組織部長談話,明確支持思想解放。全國展開了一場從哲學層面來檢驗真理的大討論。

19789月,鄧小平借出訪歸國,訪問了東北工業基地,明確反對"兩個凡是",要求實事求是,撥亂反正,停止使用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把全國的注意力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實踐中還是有人對包產到戶有很大顧慮。黑龍江省委第一書記楊易辰與支持包產到戶的貴州省委第一書記池必卿在座談會上激烈辯論。楊易辰說,"集體經濟是陽光大道,不能退出。"池必卿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可見當時中國內部辯論的激烈程度。

通過大討論人們漸漸扭轉了對計劃經濟和"左派"思想的迷信。文革中一大批受迫害的老幹部得到平反,使人們的思想不斷獲得解放。自由主義思潮開始出現,詩人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女詩人舒婷說,"我們也去吧,去爭奪天空,或許去做一片小葉子,回應森林的歌唱。"一些主張政治體制改革的先導知識份子,尤其是自由派轉向激進。他們利用了民眾反腐敗、反官倒、穩物價、求保障的訴求,挑起倒向西方的反鄧政治事件。

六四風波後,蘇聯解體,東歐巨變,不戰自潰。嚴峻的事實發人深思,中國的命運會如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