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浪漫理想主義的人民公社

鄧小平認為貧窮,物質饋乏,絕對不是共產主義。鄧小平、周恩來、毛澤東都曾經是共產主義理想的浪漫革命家。他們沒有見過共產主義,只在歷史書上看過法國革命的巴黎公社。他們心中響往的理想就是要為中國建設一個讓人人都安居樂業,快樂幸福的社會。他們革命成功後,第一件事就是借鑒蘇聯國家與社會建設的經驗,構建符合中國社會現實需要的總體性社會體制。他們充滿了浪漫理想主義,但也遵循了現代意義的理性主義的社會邏輯。

他們通過在城市社會建立單位制度,在農村社會建立人民公社制度,實現對社會成員及社會生活及事務的管理。在一套嚴格的等級規則、非人格化及行政化的科層組織體系中,使社會成員和個體都成為特定單位或組織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社會同質化的改造,以符合"共產主義"的價值倫理。毛澤東要"將全中國絕大多數人組織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其它各種組織裡,克服中國散漫無組織的狀態...擁護人民政府...建設獨立民主和和平富強的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成立單位,構建組織與制度,實現政治整合,經濟生產,生活支持和文化學習,給社會成員一種公共物品供給的渠道,提供關係交往互動,福利供給等全方位的支持與保障。單位己超越血緣組織,成為社會最重要的制度與組織形式,實現了國家對社會的改造和整合目標。這種組織形式使企業承擔起勞動者永久就業和福利的責任,造成勞動者對就業場所的依附,其實質就是個人對國家的依附。單位成了高效率的社會政治的動員機制。

中國共產黨依靠農民起革命,目標就是要助農民改變原有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秩序,實現大同。"耕者有其田"是動員貧苦農民參加革命重要的動員語言。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邏輯改造傳統鄉村社會,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構建成控制和服從的總體性秩序。1957年冬到1958年春,數千萬到一億人參加農田水利建設,掀起了人民公社熱,1958年農村共有26576個,佔總農戶數的99.1%20年內人民公社不斷調整,成熟和固化,得到中央政政策的支持。

人民公社組織生產的方式全民化,平均主義高漲,單位和公社辦起了公共食堂、托兒所、幼兒園、敬老院、文化補習班、衛生所、保健院等,成為無所不包的全能單位。在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調控社會資源,推進建設有一定效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工資也以工資分形式出現, 由伙食分、服裝分、津貼分等29個等級評定。隨後國內經濟形好轉,才廢除工資分,改行貨幣工資制。在計劃體制下,政府把資源集中到自己手上,制約了地區自行發展的可能。

單位制和人民公社都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國家借這種制度,實現對城市和農村社會的控制,個人自主性被遏制。每一個人離開了單位就無法生存,而單位和公社從生到死,上學就醫無所不包。在國家成功實現對社會控制過程中足 突顯全能主義的特徵。浪漫主義的理想必須回歸現實,在前進的道路上,必須調整,以符合現實生活的需要。香港出現福利主義的吶喊特別令人擔心,香港應更好地思考社會發展的路向,以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規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