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5日 星期五

政策體系轉向民生

中國執政倫理轉換,調整政策重心,從單純追求經濟GDP到強調科學發展,重視社會公平。中國支持聯合國"消除貧困、扶助弱勢、保障人類安全、推進社會公平""新千年發展目標"。共產黨號召在中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出"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自主創新""和諧發展"等新戰略,明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成為意識形態的價值制度安排。在"發展是硬道理"要求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農村以前被視為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政府只強調"讓利",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現在,國家則提出建設新農村,以助農民也能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國家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讓競爭概念進入到政府工作領域中,激發政府服務意識的形成。政府以服務企業發展為核心,顯露保護社會的價值的傾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公開地向全社會提供經濟信息和基礎設施等,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從中央到地方的就業服務體系,更突顯民生的重要地位。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改善民生,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這一改革是政府對於社會的回應,從邏輯上增強了政府對於社會需求的敏感度,以制約政府支出和職能擴張路徑的實現。共產黨由強調建設,完善市場體制服務,轉為強調為社會自身的建設服務,可說是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大轉型。以前的福利政策是作為國家戰略的救濟和補充部份出現,現在民生與福利己成共產黨政策關注的核心,要惠及全體民眾,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基本保障性的社會制度己經確立,共產黨的政策提出"應保則保"的原則,將全國城鎮符合條件的低保對象都納入了保障範圍,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人享有保障。就醫療保障而言,農村面臨的問題最為嚴重。市場體制主導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恢復很不理想,衛生事業恢復公益性,加強政府主導的呼聲口益高漲,農村的醫原制度建設己經受到關注。隨著和諧社會理念的提出,越來越多的民生問題,為國家政策所關注。

教育產業化一度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主要思路,盈利、競爭選擇,教育收費等行為進入教育領域。但由於收費超出負擔能力,造成有些家庭"因學致貧"。教育收費攀升,收費制度混亂,人們認為"政府的不作為"造成了這種亂局。2006年研究生全面收費政策被擱置,意味著教育產業化思路開始轉變。全國農村地區全部實行免費義務教育,2015年將推及全國。隨著中國經濟日盛,社會開始意識到軟實力的重要。在國際交往中沒有話語權,民族復興難成事實。

加強文化建設,提升人的素質,從弘揚民族文化,到滿足公民文化權利,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同時,食品安全,出現的"蘇丹紅""三聚青胺""地溝油",自然災害的地震、雪災、水污染,以及爆炸、礦難,造成了政府與媒體及民眾的緊張情緒。國家建立了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及時發佈,即時處理,使網絡化和綜合治理體系日益完善。有重大災情,總能見到國家領導人到現場指揮,充份顯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危機中高度的動員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