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組織成立

新中國的成立與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的努力分不開。解放軍承擔著艱苦的戰鬥任務,文藝工作者,則起著呼喚人心覺醒的任務。解放區繼承和發揚五四以來的革命傳統,遵循為廣大民眾服務的宗旨,在前線、農村、工廠,創作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優秀作品,使工農兵和人民大眾成為作品的主人翁。詩歌方面,李季創作的敘事長詩《王貴與李香香》把窮人的幸福和鬧革命連在一起,以生動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語言錘煉,運用民歌中傳神的比興手法、比喻等來敘述事件和人物對話,富有感染力地在民眾中傳播。

當時的詩篇有阮章競的《漳河水》、田間的《趕車傳》,小說有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康濯的《我的兩家房東》,都是描寫解放戰爭初期農村生活的優秀作品。柳青1947年寫成的長篇小說《種穀記》、草明寫的《原動力》、歐陽山寫的《高乾大》、孔瘚、袁靜合寫的《新兒女英雄》、馬烽、西戎合寫的《呂梁英雄傳》、丁玲寫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寫的《暴風驟雨》,把當時土地改革,農村社會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鬥爭的艱苦,賦於人物以各種性格特徵,反映出時代特性,鼓舞了人心,引起時代的共鳴。

戲劇方面的《劉胡蘭》、《白毛女》,通訊報告文學的劉白羽《環行東北》等等,都是時代的表表者。當時群眾編寫的優秀劇本就有八十多種,解放區的人民由於翻身積極參於演出,深入各大城市、工廠、鐵路、礦山、農村。工人的詩歌、戲劇、舞蹈,都有不少好作品。解放區的音樂、電影都有了很大發展,如優秀作曲家鄭律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等等,電影《中華女兒》、《趙一曼》等。當時一批到了香港的文藝工作者,其作品不但對海外僑胞起了團結作用,還能滲入國民黨統治區,在人民大眾中起了作用。


當時著名的作家有沙汀、艾蕪、巴金、老舍、田漢、茅盾、郭沫若、李廣田等,電影界有陽翰笙、蔡楚生、鄭君里等,都是時代的象徵。1949年平津解放後,大批文藝工作者進入北平,形成了中國文藝大軍的勝利回師。郭沫若於文藝界茶話會上提議召開全國文代會成立新的全國性文藝界組織,獲得一致贊成。郭沫若、茅盾、周揚等組成42人籌備委員會。72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開幕,參會代表824人。中共中央發出了賀電,第一天由朱德代表中央致賀詞,第五天毛澤東在大會講了話,周恩來也作了政治報告。郭沫若、茅盾、周揚等都作了發言,為文學藝術建設而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