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財團壟斷了超級市場,把小商販的生意都搶去了,但客觀地說,誰到了這個年代還會喜歡只有士多店的日子。在大超市選購日用品,既自由又種類多,又有冷氣可嘆,是人類生活形態的一種進步。雖然士多店要倒閉,但超市提供了經理和營運人員的職務,對社會就業一點都沒有影響,相反還讓社會進步,變得更現代化。同樣道理,政府架構的改變,也同樣會觸及某些人的利益,但整體來說對香港的結構升級有利,以利公共產品和人的發展,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
政府是現代社會架構的守護神,必須與時俱進,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創造一個優越的平台,讓社會有相匹配的支撐點,使生活在這裡的市民有用武之地。大機構都有很多賺大錢的計劃,他們有足夠的資金聘請國際級策劃人材為香港謀劃。香港沒有相應的人材去配合,沒有相應的文化教育政策,提升人的精神質素,培養出來的人都只想反政府,都只想走”精便”,這種人又怎能給社會帶來好處。政府中,企業裡都必須有具上進心、有志氣的年青一代,在發展社會的創造中發展自己。
政府的其中一個職能要為弱勢社群設想,調節社會財富,幫助他們渡過生活的難關。幫助不是必然的,沒有經濟的發展,一切都是空想和空話。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勵投資,給投資者優惠條件鼓勵他們創業。給政策不是官商勾結,而是經濟發展的潤滑劑。特首和商人坐下來談,飲一杯紅酒,坐他們的遊艇,與他們打成一片,不一定是收受什麼利益。不與他們交流,不與他們談發展大計,才是香港社會的損失。政府不制定相關政策扶持某個行業發展,這個行業不可能在香港出現。
董建華年代想在香港發展半導體工業,結果陳方安生從中作梗,說政府積極不干預。沒有優惠政策配套,誰還敢在政府這麼冷漠的地方投資。他們又不是有錢沒地方用,自討苦吃,自尋死路,所為何事?回頭看看,香港要是15年前有了這個項目,現在的年青人會有多少人在這方面找到自己的前途和實現自己的夢想。中國近年電子工業的發展,會有多少香港人的貢獻。我們己錯過了一個年代,香港再也不能這樣一錯再錯,我們必需有相應的科技局來支持香港的科技發展。
香港不是一個只求解決溫飽的社會,市民對政府有更高的要求,在教育、養老、就業、公共安全、基本住房、資源環境等公共產品的建設上要能夠統籌兼顧。政府必須從關注社會物質的發展,轉到關注人的發展。人的自我發展、人的公平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包括發展權和參與權。建立社會利益訴求渠道,建立社會參與的機制,都必須有政府的架構重整。香港的發展需要結構的戰略性升級,政府沒有相應的轉變,就難以達到市民的期望。社會的發展必須科學、理性地進行。
特首要和社會大眾同呼吸,共命運,傾聽市民的聲音,弱勢社群的聲音要聽,大富豪的意見也要聽,只要對香港有利,香港都應理智地加以選擇。富裕的社會建基於愛之上,搗亂沒有前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