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吃飽飯是基本人權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就有關心人家吃飽飯了沒有的問題。中國人見了人,一句最常用的問候語就是吃了飯沒有?假如人家說吃過了,你就會問,吃飽了嗎?可見吃飯從來對中國人來說都是一個問題,歷史上天災造成的餓屍遍野發生過不少次。中國有13.4億人口,比美國多四倍,卻只有與美國相若的土地。美國人愛說中國人沒有人權,可中國人最關心的卻是做人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吃飽飯沒有。農民是吃飽飯最重要的根本,可城裡人卻最看不起農民。

農民往往與落後、貧窮、無知識相結合,可是中國有些科學家卻偏偏要往農村跑,為的就是解決吃飽飯的基本人權。中國水稻專家袁隆平,生長在城市裡,對農村卻有極大的興趣,重慶解放前夕,他就考入西南農學院農學系。1954年畢業時,不留戀城市,到湖南黔陽農校工作,把水稻育種作為自己主攻方向。他幾十年如一日,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成功地培育出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在全國迅速推廣,到1980年種植面積己達八千多萬畝,畝產都在一千多斤以上。

為了尋找可供雜交的穀種,他經常要背妻棄子到野外工作,有一年兒子剛出生兩天,他就要離別妻兒到雲南去。雖然兩人心中不捨,但妻子也是農業技術員,知道丈夫工作的重要性,理解地支持他的工作。1969年袁隆平調到了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搞科研,每年十月中旬都要到雲南和海南島育種,連春節也要在外渡過,因為那裡一年可以重三季農作物,有利加速種籽的繁植。1960年,他發現用性狀優異的穀種第一代雜交才有優勢,第二代就會分離和退化。他按這條思路進行實驗。

水稻雌雄同花,是自受粉植物,雄蕊花葯成熟,授與同蕊中的雌蕊,使其孕出一粒種籽。為獲得水稻雜交種籽,在水稻揚花季節從每中去掉雄蕊,實現異花授粉。要培養大量的的雜交稻種,就要耗費大量人力。他用三步法,一找水稻不育的雄性植株,二找不育系稻種雜交,使其雜交後代也保持雄性不育狀態,三找一個稻種和雄性不育系雜交,使雜交的後代恢復生育能力。經過多年精心試驗和尋找,於1966年寫出了《水稻雄性不孕性》論文,邁出的探索的重要一步。

國家科委知道這個成果後即叫湖南省科委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可惜受66年文革衝擊,工作陷於停頓。幸好第二年獲省委支持給了四百元經費和配備兩名助手,使研究得以繼續。1969年到1977年間,袁隆平抵受極艱難的條件,進行研究工作,頂著烈日的炙烤,地震的威脅,蚊蟲的襲擊,獲得了水稻不育系種籽,給水稻培育成功點燃了希望的火花。育種一次都要經歷一個完整的生長季節,即使在海南的氣候下,一年也只能繁育三次,把失敗的試驗也算在內,不知何年才能成功。

197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雜交水稻協作組,全國各地幾百名農業科學工作者對水稻三系進行攻關,廣西、江西、福建等農科院都做出了貢獻,在全國各地推廣,獲得了成功。1977年在柬埔寨試種成功;1979年被引種到菲律賓國際水稻中心;1980年,美國以技術引進方式引種,試種結果比美國良種稻增產百份之一百六十五點和百份之一百八十點三。1981年國務院授予型雜交水稻特等發明狀,袁隆平代表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上台領了獎,他個人也獲得了特等發明狀章。

中國能夠取得人類如此大的成就,除了個人的努力外,全社會力量的投入,與國家政治體制的組織能力也有關。解決社會問題,和人類面對的挑戰,絕不能單打獨鬥,必須全社會的頂力合作。中華民族要崛起,單靠個人能力有限,雖然個人必須出力,大家頂力支持也很必要。一黨領導多黨合作, 正是中國能夠發展快的原因。解決吃飯問題是這樣,上太空是這樣,深入7000米海洋也是這樣。要改善中國人更多的權利,更是每一個中華民族子孫都要在各個領域做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