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倫理
中國每年培養出的大學生人數已超過1000萬人,規模冠絕全球。目前中國還準備再增加十所大學,其中一所叫大灣區大學,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由廣東省政府主辦,東莞市政府投入保障,是一所以理工科為主的新型研究型大學,目標在2030年達到一萬人招生規模,本科與研究生比例為1:1。這所大學聚焦先進工程、信息工程、材料科學等領域,採用大學+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融合模式,與香港中文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校合作培養研究生。這透露了中國人才戰略升級的訊號。
中國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尤其在科技、工程、數理等基礎與前沿領域。大灣區大學的設立是為了培養能支撐新質生產力的高端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科技創新的核心地帶,設立大灣區大學有助打造區域創新高地,這反映了政府在高教資源配置上的戰略眼光。新型高校強調與港澳、國際高校合作,顯示中國高等教育正走向更開放的融合模式,走科技自立自強,教育公平與區域均衡,縮少地區差距,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但從另一個角度,人們擔心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劇,每年過千萬畢業生湧入勞動市場,高質量崗位未必匹配,導致高學歷低就業現象,讓學歷貶值,結構性失業。
中國高等教育目前仍面臨理工科人才不足的問題。中國仍處於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的關鍵時刻,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巨大,特別是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故人才培養不能是數量上的堆積,而是在質量上要提升,培養世界級人才,打造一流大學,關注質量與創新才是核心。高等教育必須與產業升級,城市承載力、創業環境協同推動,讓人才培養貼近實際需求。總之,中國高教必須穩中求進,精準擴張,把資源集中在提升教學質量與科研能力上,形成特色與差異化競爭,中國教育仍大有可為。
粵港澳大灣區匯聚了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城市與企業,如華為、大疆、騰訊、比亞迪等科技巨頭。深圳以產業主導中下游應用研究為主,香港則擅長上游決端科研,兩地合作有望打通科研成果轉化全鏈條。AI與數智化革命,已讓深港成為協同創科的實踐基地。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連接中國與全球市場,支援企業走出去和資金流通。香港已成離岸人民幣與資產管理中心,必須與廣東省承擔先進製造與科技中心角色,推動產業升級,邁向全球價值鏈高端位置。香港年青人必須立大志,做大事,與時代共進,不負重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