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中國與印度都是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各自有着14億人口,都有過被侵略的歷史。中國經過近76年奮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印度也在奮起直追,據西方經濟學家預測,印度在本世紀末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是現在的第二,一個是未來的第二,阿三是誰,不言而喻。印度由於購買俄羅斯石油遭到美國報服,向印度徵收額外25%關稅,試圖以經濟手段迫使印度改變其地緣政治選擇。印度出於能源安全考量,不為所動,決定與中國改善關係,挑戰美國霸權,與中國、俄國站到同一立場。
印度外長蘇傑生7月份到中國訪問,莫迪總理8月就準備來訪,中印關係並不是很好,但印度意識到,邊境衝突不利於穩定與投資環境,妨礙經濟增長,希望和平解決。中國目前已成印度最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達到歷史新高。中國是世界最大工業國,什麼都能製造,離開中國,印度寸步難行。要想追上美國,印度離不開中國,必須有中國製造的各種零部件支持,否則難以養活14億印度人民。我們看到近期兩國恢復直航,作為隣居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只有中國才是印度能趕上美國的支柱,否則難以實現夢想。
中國與人為善,特別是隣居,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友好相處對己對人都不是好事。中國人的思想確與很多人不同,有合作共贏思維,你活也讓別人活的理性思辨能力。不過印度國內反華情緒仍高漲,與中國親近被視為對中國讓步。這種心理,其實需要調整,否則難以真正解決問題。印度與中國可以建立互利而有限的工作關係,避免衝突,但不解決根本問題。印度對美國的依賴,又恐怕被美國控制,需要拉中國和俄羅斯來制衡。莫迪8月訪華,關係可能改善,但非全面和解。印度想的只是經濟與外交改善,並非解決邊境問題。
莫迪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在俄烏衝突中堅持購賣俄石油。印度想中立其實目前中美 競爭加劇,中立空間縮小,各國將不得不在中美之間作出選擇。這是艱難的選擇,不與中國友好來往,對人不利,對己更不利。美國施壓印度,目的在於要他與中俄減少來往。對於印度來說是艱難的選擇,不與中俄合作,不但能源會出現危機,連生產和民生都將遭到打擊。印度國內反華情緒是其致命點,印度長期反華宣傳,正是印度自己害慘自己的例子。印度要想脫困,必須調整對華態度,否則前路漫漫,難有到岸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