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香港昨天錄得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單日最多雨水的一天,主要是颱風”海葵”減弱,但其殘餘環流仍持續影響華南地區,螺旋雲臂將大量水汽從海上源源不絕地帶到陸地,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源。同時東海有弱冷空氣南下,與西南季風攜帶的暖濕空氣在閩粵一帶長期交匯,冷暖空氣交鋒,促使雲團不斷發展,形成強降雨,像列車車廂一樣,一個接一個持續不斷急降,造成香港交通不暢,多個地方水浸,給市民帶來不便,引發人們思考。有人卻在想,中國傳統風水中有水為財也的說法,尤其是水流進屋,被視為吉兆。
無獨有偶,昨天暴雨期間,中銀門口湧水如噴泉,水浸中銀,雖帶有幽默成份,但也反映出人們在面對災情時,試圖以文化象微化為正面寓意。雖然水為財是吉祥語,但暴雨造成的實際損害不容忽視,水為財只是文化心理慰藉,並不一定能真帶來財富。不過若能從災難中反思城市排水系統、基建與環境規劃,也許能真正為未來帶來”聚財”的基礎。香港是國際都會,北區的發展,要為此做好規劃,從新審視北區排水系統的設計,以應對雨水的侵襲。中國過去是農業國,有雨水確可以帶來好收成,水為財也在理。
近期香港確也國際資金不斷湧入,香港應有接招辦法,不要湧進來了就又走掉。要把財富用好,必須有好項目,吸引資金留下,造福資本主,也造福香港社會。國內科技的進步,環保項目不斷湧現,正符合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是資本寄生的好地方。如香港能吸引更多國內好項目來香港上市,善用ESG和綠色環保基金為香港創富,香港的未來未可限量。其實國內有很多好項目,香港已經抓到了,等於抓到了鹿,但必須懂得脫角,否則也只能什麼也得不到。香港在國家支持下有很多好條件,必須善用。
環保項目是世界所需,中國所能,我們有十八般武藝,必須耍出給人欣賞,不能就這樣爛在手裡。我們要急事急辦,破清規戒律,走創新之路,讓國家成為環保大國,創富大國,讓中華民族全面復興。中國發明造紙術,給千年文化傳承和人類文明作出過貢獻,現在石頭造紙,也是中國人發明。含碳酸鈣的石頭漫山遍野,用之不盡,用於造紙,比砍樹和大量用水用酸鹼環保多了。我們一定要在這一輪包裝箱和紙張的大革新和顛覆性行業的出現把握機遇,為國家中碳和目作出貢獻。這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機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