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中國人有”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之說。它不僅是對世界的認知方式,也是一套治國理政的哲學體系。天下為公,主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反對私有血緣統治,強調以德服人,推崇道德治理而非武力擴張。中國主張仁政德治,以”仁者愛人”為治理原則,透過文化感召與道德教化來整合多民族社會。中國強調和合共生,”和而不同”,主張不同文化可以共存共榮,追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理想交往模式。中國的”天下”,既指整個宇宙和世界,也指中國疆域和王朝政權本身。西周以”協和萬邦”建立起天下秩序的世界觀。
中國的治理邏輯注重文化認同與德治,西方則傾向實力政治與均衡理論。中國以禮制與差序格局構建秩序,西方則依賴條約與對抗體系。對外政策,中國以防禦性懷柔及朝貢制,西方則崇尚殖民擴張。中國的國家觀為多民族統一帝國,西方則以民族國家競爭治理模式鬧個不停。中國的天下觀在當代被轉化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中國外交思想的重要源泉,以”一帶一路”倡議,體現了”計利當計天下利”的天下觀價值追求,你活必須讓他人活的仁愛之心。中國和平崛起,和平統一,和氣生財,也就演變出合作共贏理念。
中國人的天下觀在當今聯合國內最吃得開,幾乎所有國家的人民無一不視中國政治主張為正統。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項目標與中國政治理想高度吻合,中國在綠色環保治理方面取得高度成就,與中國的世界觀離不開。中國人民吃飽了,創造的財富用以利民,協和萬邦,共同富裕。中國每年培養出一千萬大學生,讓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就為他們能造福世人,讓他們成為有學問的人,既為己也為人。中國大多數接受過教育的人都有求生存,謀發展,造福人群的理想。既然接受過教育,救己助人,何樂而不為?
俄烏衝突,中國保持與雙方交往,抱持中立態度,勸和促談,與兩國人民保持友好往來。中國是在默默的讓兩國人民相互諒解,握手言和。他們原本同屬一個國家,西方把他們解構成十多個小國,為了利益,對立紛爭,以收漁人之利。這導致世界永無寧日。西方扭曲了的天下觀,是紛爭不斷,你活不讓人活的強權使然。以色列-巴勒斯坦之爭,也就是你死我活的強權邏輯,被壓迫民族必定會反抗,就像80年前我們抵抗法西斯一樣,與日本軍國主義展開生死之戰。歷史必須被記住,我們牢記中國人的天下觀,將永存於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