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嶺南大學數據科學學院博士生團隊,在國際建築機電人工智能大挑戰2025,勇奪金牌,有關技術也已在香港商廈及深圳達家智能大廈進行測試,顯示系統具備良好的預測效果。這項研究是為香港商廈冷氣過冷解決問題。系統在比賽中,精準預測四座建築物未來一個月,每小時製冷負荷需求,為室內空氣調節系統提供最佳化調控策略,維持舒適溫度,又能有效減少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香港科學園內有部份建築物冷氣過大,無法調低,凍得員工只能加衣才能忍受。嶺大這項發明,應及早用於科學園,以解決過冷問題。
成果出來了,獎也拿到了,怎樣應用起來卻非常重要。研究總是不惜代價,但要普及起來,卻是市場化的問題,需要在生產上下苦功,達到市場能接受的水平,發明創造才能對社會有真正價值。不少發明創造,研究出來了,無法落地,與成本下不來有關係。生產工藝與材料成本的普及化才最關鍵,沒有關鍵性零部件價格達到市場能接受的程度,技術過關了,但通不過市場這一關,無論多好的產品都無法在市場生存,也造福不了人類。故發明家也必須是企業家,有市場意識,或與企業家合作,共同發展才有商機。
人工智能利用大數據來計算冷熱分布情況,長遠來看,在空調管理方面有潛力顯著降低成本,原因就是AI能預測冷氣需求,避免過冷或空轉,節省電費。同時,透過預測性維護,AI可提前發現設備異常,減少突發故障與維修費用,減少人力需求,提升設備壽命,延長使用年限。Ai可整合物聯網感應器,通過溫度、濕度、CO2濃度、佔用率等感測器收集環境數據,使用雲端或邊沿運算平台,減少延遲與雲端成本。採用開源AI框架工具如TensorFlow、PyTorch等工具可降低開發成本,避免買昂貴商業軟件,讓AI自行學習。
用AI做這項工作,不只是省錢,可提升用者舒適度,根據人流與活動模式調整溫度,避免冷得像冰箱的情況。故支持ESG與碳中和目標,企業可提升綠色形象,吸引投資者與租戶。高等教育的目的志在為社會進步培養人才,讓年青人有環保意識,培養社會責任感,學會企業管治怎樣有利於世界,這樣的教育才能讓社會更進步。人類尚需長久在地球生活,不保護好地球是不負責任的態度,這樣的世界不可持續,需予以糾正。世界要達到碳中和,不能只靠中國,要全世界人民一起努力,特別要各國政府負起責任,帶頭去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