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造紙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由東漢時期的宦官蔡倫在公元105年左右改進了早期的造紙技術,讓技術突破,成本更低,品質更好,為文化歷史傳承造出了深遠的影響。有了紙張,北宋時期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可重複使用單字模具,大幅提升印刷效率,使這位當今湖北黃崗市出生的平民工匠,聞名世界。造紙與印刷,推動了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革命。木質紙漿用到今天已一千多年,中國大陸與台灣科學家在10多20年前就思考石頭造紙的技術,10多年前中國人就思考怎樣用無機質代替有機質,進行紙張革命。
石頭到處都有,而且價格平宜,在競爭激烈而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更多科學家開始研究用石頭來造紙的技術。當中最積極的參與者就是中國大陸與台灣的學者和實業家。他們投入了大量資源和資金,但成效很小,直到最近兩三年才有了一點進展,到了今年更是有趨向成熟和擴大應用的機會。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一個發展和改良的過程,目前已是最佳時機,在ESG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項目標的加持下,讓石頭造紙成為中國在環保事業上又一次超越世界的機遇。中國人的創造力,讓中華民族子孫深感榮耀。
石頭造紙聽起來很酷,但推廣起來千難萬難。有心、有能力的人沒錢,有大把大把錢人卻沒有這個想法和投到他們認為高風險的事業中去。更有人挑剔技術的不完美,或者價格過高。當然一些看好這個項目,資金不多的人,窮其畢生所有投到裡面去了,但力有不遞,走入窮途末路,無以為繼。幸好,現在遇上了好時代,技術又取得突破,在艱難中看到了曙光。技術不斷在進步和改良,在中國AI的發展中,中國從材料科學和生產設備的製造都給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前人所沒有的工具和助力,讓石紙又平宜,質量又好。
中國造紙把石頭磨成納米級的粉末,搭配一些無毒的高密度聚乙稀作為黏合劑,將碳酸鈣與樹脂混合後,經高壓擠壓成型,形成紙張狀材料。製程中不使用水,不漂白,及添加強酸強鹼。成型後的石頭紙可進行裁切、印刷、包裝等後續加工。這種產品防水、防潮、耐撕裂、耐摺疊,比傳統紙堅韌又軟滑,而且製造過程環保,不砍樹木,不污染土地,再也沒有比這更完美的紙張了。但由於目前紙張裡含有微塑料,還不完美,但科技一路在進步,我們沒有停步,不斷研究,一定可以取得突破,已不是不可解決的問題。
我們在生物基塑料方面進行研究,製造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特定條件可被微生物分解 ,同時在回收方面,我們也會發展石頭紙回收業,用於其它用品,製造更多就業機會。世界在進步中,沒有不可解決的問題,一起努力吧!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