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印度總理莫迪到上海參加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外交動作,但他不會留下來參加9.3閱兵,紀念中國抗戰勝利紀念日。莫迪自2020年加勒萬河谷衝突後首次踏足中國,象微中印關係開始破冰。這次莫迪出席峰會背後有幾層考量,平衡外交,在印度與中美之間尋求戰略自主。參加上合峰會有助於維持與中俄的合作,同時不完全倒向西方。面對美國關稅和地緣競爭,印度需要中國市場與技術合作,尤其在基建與新能源領域上的合作。印度在上合組織的角色有限,只是維持存在感,而非主導議程。
莫迪不留下來參加閱兵,背後有幾個敏感因素,其中一個就因印度有歷史包𧘹,在二戰期間印度與日本有合作的歷史,出席抗日紀念活動,可能會引發國內民族主義者的不滿。同時,中印邊境問題尚未解決,莫迪閱兵與中方高層同框,可能會被反對派攻擊為向中國低頭。目前莫迪正努力維持與美國戰略合作,若與普京等人一同出席閱兵,可能會被解讀為親中反美。另外巴基斯坦領導人很大可能出席閱兵,莫迪若出席勢將引發國內強烈反彈。莫迪此行是一次精密的外交操作,既釋出善意,又避免政治風險,煞費苦心。
中印雖然不是鐵哥們,但中國對印度的未來影響甚大,因為印度也有野心在經濟總量上要超越美國。根據高盛預測,到2075年就可達到這個目標,僅次於中國,讓美國成為三哥。這個預測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基於人口結構、資本投資、儲蓄率提升等多項因素的綜合分析。不過印度有不少硬仗要打,關鍵在於怎樣把人口紅利變成生產力。可是印度勞動力參與率偏低,尤其女性參與率仍然不足,教育水平、技能培訓與性別平等做得不夠好,若想發展經濟,這方面應進行改革,跟上時代潮流,學習中國製造現代化。
印度需要在中美之間保持靈活外交,避免捲入地緣衝突,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爭取技術與資源合作。同時印度內部需持續打擊貪腐,簡化稅收,提高法治意識和財產保障意識去吸引長期投資。印度潛力確實驚人,但必須克服不足,走對了路,成功機會還是有的。我們祝願印度人民善用人口紅利,推動制度改革,擴大包容性成長,不僅能改善人民生活,也能為全球供應鏈與全球創新發展注入動力。畢竟經濟發展不是零和遊戲,我們對他國人民抱祝福態度,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體現,讓世界可持續發展,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