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J粒子”發現者丁肇中


丁肇中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於1936年生於美國密歇根州的安娜堡,出生兩個月後隨父母回中國。1956年,20歲的丁肇中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工程、數學和物理學。在大學裡,他廢寢忘餐,奔忙於圖書館、實驗室和宿舍之間,把精力和時間都用於博覽群書,系統地理清近代物理的來龍去脈,廣泛地掌握近代物理的發展趨勢和前沿動態。到美國時,他身上只有一百美元,舉目無親,英語也不純熟。但經過三年努力,他拿到了數學和物理兩個碩士學位,再兩年成為物理學博士。

畢業後,丁肇中埋頭於物理實驗室工作,不計名利,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壓力,在1972年在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所提出尋找基本粒子的計劃。由於實驗費用多,完成難度大,他遭到了各種批評,有人斷言他搞出的實驗沒有什麼價值,有的還說新的重粒子根本不存在,指他勞民傷財。丁肇中堅持自己的判斷,按自己的科學觀點探索。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的努力,1974年向世界證明了”J粒子的存在,而且還是質量重、壽命長。”J粒子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將物理學導入新方向,開僻了研究微觀世界的新境界。

自世界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人類探索宇宙走過了二百年歷程。2002年,丁肇中提出把磁譜儀放入太空進行粒子物理研究。在他的領導下,美、中等國共同研製出一個重達3噸的粒子探測器,199862日搭乘美國發現號在太空完成了10天運行。接著丁肇中帶領全球500名科學家、一千多名工程技術人員,著手改進AMS-02改進工作,將其主體由永磁鐵更換為超導磁鐵,於2007年送入太空,安裝到離地球42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運行,尋找宇宙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解決了探測物質和反物質在太空進行的難題。

197511月,丁肇中回到闊別28年的祖國,和各界人士包括科學家和學生交流,激起了幼年的故士一往情深的感情。自此以後,他多次回國進行學術交流,對培養中國青年科學家表現出極大的熱情。1978年春,丁肇中主持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的實驗組,有來自五個協作單位,七個國家的30多位科學家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也參加了研究。在丁肇中的悉心培養下,中國科技人員在漂移室、計數器、電子學、計算機在線和離機上學習,使中國年青科技人員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績。他頻繁回國與高校合作,鼓勵年青科學家,為培養年青科學人才做出了貢獻。他的表現正是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的體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