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王大珩江蘇吳縣人,1915年生於日本東京,父親為留日天文學家,辛亥革命後回國。1936年,他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後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攻讀應用光學,於1946年獲碩士學位,一年後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獲博士學位,並入伯明翰昌斯公司從事光學玻璃研究工作。他掌握了光學玻璃不同退火條件對折射率、內應力、光學均勻性等折射率微差干涉測量法,並發展了V梭鏡精密折射率測定技術,成為該領域的知名專家。他於1948年回國,在大連理工學院任物理系主任,1951年為中國科學院籌建儀器研製館。

 
王大珩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他不但是中國光學事業的先行者,發展了中國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測裝備,還為中國主持了第一個遙感科學規劃,及成為”863計劃、中國工程院成立的倡議者之一,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指出了方向。1958年,王大珩帶領長春光機所研製了高精光學儀器:一秒精度大地測量經緯儀、一微米精度萬能工具顯微鏡、紅外夜視儀、地形測量多臂航攝投影儀等,使長春光機所聞名全國科技界。他還為國防核爆與靶場光測設備、空間偵察攝影作出了重要貢獻。

 
1961年,他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激光器,與世界激光技術問世只隔一年。在原子彈、導彈研發過程中,他攻克了在靶場上建立大型光學彈道測量系統難題。他的科研成果用於測量中程地地導彈參數,用於原子彈火球發光動態觀測,用於回收對地觀測衛星,出色地完成火箭載人段的跟蹤測量任務,為國防和民生做出了巨大貢獻。他帶領長春光機所同事獨立解決當今世界遠洋航天測量的平穩跟蹤、定位、標定、校正的抗干擾等技術難題,取得累累碩果。他的科學預見性和戰略眼光,對中國21紀科技發展還在產生作用。

 
王大珩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關注從光學拓展到航空、航天、能源等許多領域,充份反影了老一輩科學家對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視。1995年他與師昌緒等6人向國家提出將航空技術列入重點高科技的建議獲國務院採納,列入”9.5計劃之中。1986年時,他和王淦昌等人向中央提出發展中國的戰略性高技術建議,獲鄧小平批准,國務院發出了高技術發展計劃網要的通知,推動中國科技追上國際水平的熱潮。王大珩作為中國傑出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戰略家,積極培養人才,為國家出謀獻策,實在是中華民族值得尊敬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