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突破核武器理論的彭桓武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時,羅布泊一聲巨響,一朵蘑菇雲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後,中國第一顆氫彈也試爆成功。隱姓埋名,嘔心瀝血的彭桓武迎來了祖國受到核武器保護的時代。他說,”這件事要有人來做,國家需要我來,我就來了。”他領導並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的原理和戰略核武器理論研究和設計工作,在幅射流體力學、中子物理、爆轟物理、凝聚態物理多種科學領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理論成果,並培養了國家核事業一批優秀的人才,為國家安全做出了貢獻。
彭桓武為湖北麻城人,1915生於長春,在父親指導下博覽群書,悟性高,對數理化非常入迷,不斷跳級,16歲就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畢業,入研究院深造,1938年考取”庚子賠款”,周培源親自為他選擇當代物理學大師馬克斯‧波恩做導師,遠赴英國留學。馬克斯‧波恩是納粹上台後流亡到英國的科學家,23歲的彭桓武滿懷科學救國的壯志,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成為他第一個中國弟子。他涉及的理論有晶格動力學、分子運動學、固體物理、凝聚體物理中的超導和量子場論、輻射阻力等問鼎諾獎的頂尖課題。
1941年彭桓武在愛爾蘭都柏林研究院當高級研究學者,研究宇宙線的介子場論的課題。1943年他和老師波恩合作,進行場論方面的研究,於1945年獲得科學博士學位,還和波恩一起獲得布里士班獎。1948年彭桓武回雲南昆明,一心為國家服務。1949年天津、北京相繼解放,他進入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他和葉企孫、錢三強教授共商大計,為中央成立科學院,為建立一個近代物理研究所而出力。他與錢三強、何澤慧、王淦昌等人創辦近代物理研究所,”用理論物理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為國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55年他奉命帶學生到蘇聯學習核反應堆理論,艱苦自學,於1958年回國用兩年時間建成亞洲最大的重水型原子反應堆,成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和培訓基地。1961年,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懷因中蘇交惡,撤走專家,臨危受命負責原子彈理論設計。他於1982年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但他說,”這是集體功勛,不應由我一人獨享。”他學貫中西,文理交融,被譽為”影響了整整一代理論物理學的宗師”。中華民族因為這一代精英和愛國之士,而使民族挺起了脊樑,讓中國人傲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