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下半年,中、美、蘇三國關係複雜而微妙。中國領導人在醞釀新的戰略構思,同時觀察美蘇的動向。美國尼克松政府有和中國相交的想法,但尚不知如何著手。美蘇當時正在談歐洲安全和限制戰略武器,但意見分歧達不成原則協議。那時中美在醞釀接近,使蘇聯擔心美國利用中蘇矛盾來打破蘇美戰略平衡。根據周恩來和柯西金在北京會談達成的協議,10月20日,中蘇副外長重開邊界談判,兩國新任大使也分別到任。中蘇之間關係雖沒有大改變,但使珍寶島事件後的緊張局勢有所緩和,對美國造成壓力。
尼克松政府調整對華政策,通過巴基斯坦通知中國,美國將停派驅逐艦到台灣海峽巡邏。12月3日,美國駐波蘭大使趁參觀南斯拉夫服裝展時,追上中國外交官,表示尼克松要和中國進行”重大的具體會談”。當晚周恩來看到電報,即向毛澤東報告,說”找著門道了,可以敲門了”。經幾個月試探,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意願。1970年1月20日和2月20日,中美兩國在華沙舉行第135次和136次大使級會談。美國願意削減在台灣的軍事設施,肯定兩國政府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準備派代表到北京直接談判。3月21日,美國通過巴基斯坦領導人向中國傳達口訊,尼克松要開辟一條白宮與北京的渠道。
1970年7月10日,尼克松接受美國媒體訪問,贊成在外交上承認中國。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表示”如果尼克松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10月下旬,尼克松通過巴基斯坦和羅馬尼亞總統向中方傳話希望派特使訪華,周恩來於11月中,同意來商談解決台灣這個關鍵問題。期間,日本名古屋舉行第31屆世界乒乓錦標賽,美國表示結束後願意訪問中國,毛澤東在最後一天作出決定,轟動了世界,促進了中美關係和世界形勢的變化。周恩來通過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向尼克松傳達口信:要從根本上恢復兩國關係,必須從台灣撤走一切武裝力量。周恩來同意在適當時候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博士。
1971年5月6日,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討論中美預備性秘密會談的問題,寫成報告,報毛澤東審批。報告提出,要美軍在規定期限內從台灣撤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容外人干涉;中國將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灣,堅決反對”一中一台”,必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如美不撤走台灣駐軍,不談貿易問題;中國主張美國武裝力量從印度支那撤走,以保證遠東和平。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周恩來同他進行了會談,達成尼克松訪華細則。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告,尼克松將於1972年5月訪華。10月基辛格再次訪華,討論中美聯合公報草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