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繪畫大師徐悲鴻

1954年徐悲鴻逝世一周年,故居被命名為徐悲鴻紀念館,集中保存和展出了他的作品。周恩來為他題寫了匾額悲鴻故居,以表彰他為中國畫創新局面的功績。徐悲鴻吸收和掌握西方美術中的優秀技法,為我所用,成為改革國畫的先驅者。他以深厚的素描功底,結合油畫、國畫技巧於一身,創作了無數為後世驚嘆的畫作。他的《奔馬圖》、《田橫五百士》、《群馬》、《九方皋》、《愚公移山》、《負傷之獅》等,讓他名揚四海,以自己的魅力征服了比利時、法國、意大利、德國、英國、蘇聯,成為寫實主義藝術家。

 
徐悲鴻於1895年生於江蘇宜興,十歲能詩,跟著父親讀書、學畫和種地。他最愛搜集香煙盒中的動物畫片臨摹。1919年,徐悲鴻獲得了公費赴法國留學的機會,從上海乘船出發,踏上了藝術生涯的旅程。他因緣際會結識法國著名畫家達仰,每周持作品到達仰畫室求教,並經常參加該派畫家在達仰畫室的茶會,與知名畫家尼埃、倍難爾等交流,受到很大啟發。徐悲鴻在法國、英國、德國留學八年,深入考察古典和浪漫主義繪畫,醉心於寫實手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以善畫馬著稱,素描無數,光人體素描就過千。

 
徐悲鴻的油畫作品將印象主義的光與色和古典主義的完美造型融於一身,使其相得益彰,具有獨特風格。他其中一幅歷時兩年的創作《田橫五百士》取材《史記‧田儋列傳》,選取了田橫與部下訣別的場景。田橫為齊國後裔,秦末天下大亂,他揭竿而起,不久劉邦一統天下,他被招安,為了保護部下的生命,他看破生死,坦然踏上赴死之路。燥動的馬、低垂的烏雲,暗示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情景。他以畫寄意,激勵國人要振作,保持中華民族的氣節,寧為玉碎不為瓦存的氣慨。

 
徐悲鴻的油畫以潑墨工筆畫兼寫意的手法畫馬,具有健壯的體態與洒脫勃發的英姿,終於成就了一洗萬古凡馬空的畫馬大家。畫家心中盼望著苦難祖國黎明的到來,在抗日即將勝利的1943年,完成了《春風立馬圖》體現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畫中馬高大健碩,馬尾隨風輕蕩,畫家對勝利的信心與激動自然流露於畫中。他畫油畫,也改革國畫,以傳統的筆法,引入解剖、明暗和焦點透視,開啟了傳統繪畫的新風格。他的創作蘊含著中國文化深厚的內涵,以剛柔節奏和東方韻味,令人神思飛揚,奮發向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