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

楊嘉樨主持返回式衛星姿態控制系統

搞科技必須有科技的有心人來主持,不是那些說商務及經濟部門的人一樣能做的無知議員所言。楊嘉樨1919年生於江蘇吳江,194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系。他於1947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應用物理系深造,獲博士學位,擔任賓夕法尼亞大學任研究員和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56年國家制定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楊嘉樨歸國後即參加籌建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楊嘉樨提出發展自動化技術首先要從儀器儀表人才培養入手。他聯合生產和使用部門專家提出了標準化、系列化和單元組合化儀表的建議。

 
楊嘉樨研制和批量生產了DDZ系列儀表,於20世紀60年代被廣泛應用於石油、化工、
冶金和電力部門。他除了研制儀器,還親自開設討論班和在清華大學開設自動化進修班
親自授課。19579月,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IFAC)成立,楊嘉樨積極參加聯合會的學術活動,廣交朋友,參觀學習,為中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機會。他於1963年創辦《自動化學報》,並於1989年出版了英文版,對學術交流起了很大作用。1958年他考察了蘇聯發射人造衛星經驗,向中央建議先搞探空火箭,為衛星發射奠基。

 
1959年開始,楊嘉樨負責自動化檢測研究,發動機試車的高溫壓力計、渦輪流量計、晶體加速度計和火焰溫度計等儀表研製相繼成功。1960年,國防部指派楊嘉樨進行熱應力加載測試系統的研製,他分程控前饋加熱方案、程控液壓加熱方案、以半導體管模數轉換器為基礎的數據處理三個系統,克服元件短缺的困難,1963年通過了系統的試驗樣機的鑒定。當年國防科委將核爆炸試驗測試儀器研制的任務交給了他,楊嘉樨帶領科技人員完成核試驗檢測儀器成攻研製,為原子彈、氫彈武器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1965年,楊嘉樨參與論證和起草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規劃,組建了地面測控用數據處理設備研究室和姿態測量和控制研究室。1975年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太空遊子發射升空,讓中國成為美國和蘇聯後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改革開放後楊嘉樨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國內組織國際會議,邀請著名學者來華講學,為科技發展做出了貢獻。1983年,美國提出星球大戰計劃,日本要科技立國,楊嘉樨和王大桁、王淦昌、陳芳允等人提出”863計劃。沒有這些懂科技的人主持工作,中國何以強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