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六年來,公私合營從單個企業合營逐步發展到整個行業的合營。國家的私營工商業納入了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凡是納入軌道的企業,生產經營都獲得增長;沒有納入軌道的,原料、生產、銷路都出現困難。另方面國家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在全國範圍內統籌安排生產計劃,保證工業化重點建設,國家又實行對資產階級有償和平贖買政策,大多數資本家公開表示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方案。1956年元旦過後,北京市率先出現行業公私合營熱潮。全市有327家藥店申請加入,20個行業,800家商店獲准加入。北京召開公私合營大會,宣佈35個工業和42個商業行業共17963戶准予加入。
資本家在清產核資工作中表現積極,把房屋、現金、各種貴重材料都拿出來作為增資,表現了接受改造的真誠。1956年1月15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出席首都20多萬人在天安門舉行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北京市市長宣佈:首都已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接著,清產核資工作、人事安排非常繁重,既要加快速度,又要保證質量。1月21日,上海也宣告進入社會主義。27日全國統計有118個大城市和193個縣都實行了公司合營。到1956年底,全國私營企業的99%都實行了公私合營。
形勢發展如此之快,從中央到地方都沒有預料到,加上各地準備工作不足,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缺點和偏差。城市工作不比農村,較為複雜,涉及公私、勞資、供產銷、人財物等方方面面。只有通過細緻的工作才能保證變革中不受損失。毛澤東預先提醒說,“不要搞一陣風”,要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但實際上群眾性的運動,難以做到細緻,產生了影響經濟正常運行的問題,引起了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陳雲和周恩來提出實行合營的過程中要保證生產經營不出現混亂,不能造成國家和社會財富的損失。
中央對公私合營的一些方針進行了調整,要求大部不變,小部調整,以利於生產的繼續。小店合營,不宜實行定股定息,而應該實行經銷、代銷的辦法。小攤販、挑販是屬於獨立勞動者,把他們組織起來成為自負盈虧的合作小組。對於民族資產階級的知識份子要善加使用,吸收他們為國家進行建設。根據中央指示,各地認真核實資產,發放定息,安排資方人員工作,克服了改造高潮中的混亂現象。大多數公私合營企業合理調整了勞動力,集中技術力量,提高了設備利用率和廣大職工主人翁的思想。經過調整,企業提高了生產,積累了資金,培訓了工人和管理人員,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