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如何領導人民發展生產力,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共同富裕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新嘗試。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變革中積累了一些有獨創性的經驗。改變所有制不但不破壞生產力,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糧食逐年增長,農田水利建設都獲得發展,工業化建設和增長較快,都是人類寶貴的經驗。農業於1953年增長14.4%,1954年9.5%,1955年6.6%,1956年16.5%,工農業在”一五”期間平均增長10.9%;工業總產值每年平均18%,超過了預計14.7%規劃。人民生活在建國後幾年內獲得了明顯的改善。
國家在資本主義中商業改造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公私合營等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國家把分散的農業經濟,引導到社會化和集體化的道路上來,使有困難的農村人口得到利益。雖然富裕農戶會吃一點虧,但合作社的發展最終也會使他們得益。以前獨家獨戶根本辦不了的事,在抗禦自然災害中顯示出組織起來的力量。中國對私人企業的改造不是採取剝奪的方式,而是創造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辦法,減少資本家對變革的抵抗,有利於過渡期的工作。
中國成功地實踐了馬克斯、列寧曾經設想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全國工商界興高彩列地接受變革。當然,社會主義改造在50年代初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缺少借鑒,出現過一些缺點和偏差,值得好好總結。特別在改造完成以後,對一部份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不適當,農村合作化過於倉促,沒有很好協調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農業資源等條件,都應加以總結。尊重自願互利原則,不搞全國”一刀切”,對國家發展會更有利。把一些不合適的東西納入國家計劃,會給國家增添包袱。
對數以百萬計的私營坐商、行商、攤販統統改造,使國家包辦了本來可以發揮各種社會力量來分擔的事情。事實上以當時的國力把這些都包下來,使國家承受很大的社會負擔和就業壓力。很多地方不適當地把小商、小販、手工業者納入公私合營範圍,挫傷了部份勞動者的積極性。1956年,八大以後,調整了一些措施,對社會主義應如何正確建設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根據人民的願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通過長期實踐,不斷總結經驗,才可讓社會達到理想的境界。全中國正在為美好的社會理想而奮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