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終身校長梅貽琦

梅貽琦1931年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創造了清華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他的名言就是,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不以文憑見短長,只看是否有真才實學。1939年,錢鍾書、華羅庚、許寶,三人沒有取得博士學位回國,但聘請他們為教授,可見他不拘一格用人才。在治校方面,他十分民主,在具體事上,少數服從多數,說吾從眾,遇事有商有量,尊重別人,不專斷,對人總是和顏悅色。抗戰時,遷去雲南負責西南聯大校務,1948年到台灣,又在台灣建青華大學,被稱兩岸清華校長

 
梅貽琦認為教書和育人是不可分的。他任校長期間,要求清華老師在教學生讀書時,必須“指導學生如何做人。他說,學生沒有壞的,壞學生都是教壞的”。他愛護學生,保護學生,讓學生建康成長。在這次香港佔中的行動中,證明了梅校長的見解確是真知灼見,所有佔中學生都是被鼓動起來去衝擊社會的,同時有部份持港獨主張的學生也都是被一些教授誤導出來,把他們引入死胡同,變成主張分裂國家的糊塗蟲。他主張培養通才,將國家和社會需要放在第一位。他深知培養學生為國所用的重要性。

 
梅貽琦為人清廉,深得教育界的愛戴,到台灣後,他堅辭教育部長一職。他學人的風格和師德受人尊敬。他離開了北京清華,但還管理著清華基金,在他生病無錢支付醫藥費時,也沒有去動用這一筆款。他保存著清華的財產,最終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把這筆清華基金用於建設新竹清華大學。梅先生去世後,眾人打開他隨身攜帶的提包,裡有清華基金的帳簿,每一筆都記得清清楚楚。他的風格和港大的陳文敏和戴耀廷有很大的分別,把帳目管得糊裡糊塗,連清楚地向外界說明錢的來龍去墨都無法有個合理交代。

 
梅貽琦於1948年國內局勢發生變化時,被國民黨特務接到南京,最後不得不離開北京清華大學的同事和學生。但他心繫清華,最終在台灣也建了一個清華大學。這種清華的情結為世人讚頌,也使中華民族的根在台灣生根發芽。港大的陳文敏也想做校長,但他這種助長學生違法和港獨思維的管理模式,對國家和民族都是一種禍害,香港市民怎會容許他的陰謀詭計得逞。大學是培養國家棟樑和造福世界良材的地方,把學生教成破壞社會秩序,不尊重同胞,要趕走中國同胞的人,當外敵入侵時這些人不都成漢奸走狗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