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晏陽初關注全民教育


晏陽初於1890年生於四川一個書香世代的家庭,19歲時到香港求學,1916年赴美,進入耶魯大學。1918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他作為一名志願者,去了法國戰場。在法國期間,他替在法國工作的五千華工做翻譯,代寫家書和當跑腿。在工作之餘,在戰火紛飛的後方,創辦了一個華工識字班,並編寫了一本通俗的識字小冊子,很受華工歡迎。一年後,38%的華工都能夠自己寫家書。他還辦《華工周報》,讓很多人都能讀懂,了解時局,獲得華工的愛戴。他發覺人的智慧都差不多,只是窮人沒有機會讀書識字。

 
當時國家在水深火熱之中,國人沒有均等的機會,弱勢社群基本得不到救助。1919年晏陽初回到美國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攻讀歷史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即回國投身平民教育和作社會調查。他遊遍19個省,發現85%的農村人口都是文盲。這個沉痛的事實使他更堅定了從事平民教育的計劃。1923年平民教育促進總會在北京成立,和他一起工作的有陶行知、陳鶴琴、蔣夢麟這樣的教育家和熊希齡、梁啟超、胡適這樣的名士,使教育工作開展得轟轟烈烈。為了把工作做好,晏陽初還把自己一家搬到農村,深入到民間去。

 
在民間的一段時期,他模索出一套教育模式,包括文藝教育、生計教育、衛生教育、公民教育,以鄉村為社會實驗室,教村民識字,學科學,進行農業技術改良及建立廣播電台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所在的鄉村淪陷,工作被迫停止。1940年才在重慶成立中國鄉村建設育才院,出任院長。1945年抗戰勝利,育才院才發展成鄉村建設學院,為平民教育做出貢獻。這種知識份子才是國家的寶,他們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和自強自發地工作,看自己能為國家補什麼不足,不像香港這班人只懂得挖痛腳那麼可憎。

 
20世紀60年代,晏陽初還去菲律賓成立國際鄉村改造學院為國際鄉村改造出謀劃策和出力。華人對世界的平民教育也在出力,正像現代的中國,當國力稍為強大,即承擔國際義務,為世界盡一己之力。國家知道要自己生活得好,生活得安寧,必須讓周邊國家也發展起來,形成命運共同體,否則社會和國家安寧必遭到干擾。香港市民必須為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著想,也應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為國家做些事,出些力。前人的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再前行的力量。讓我們發揚晏陽初精神,為扶助弱勢社群自強而出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