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

華洋雜處”復古”還是”洋化”

尖沙嘴重慶大廈是香港的聯合國大廈,在這裡做生意,還是在這裡寄居的遊客和生意人來自世界各地。這座有著五十年樓齡的商住大廈,己成馳名世界的建築物,成為第三世界國家商人聚集地。香港大學一位教授年青時來到香港,偶然入住重慶大廈,給雜居在這裡世界各地的人所吸引,回國後念念不忘,後來回來研究雜處於此的人的生活狀況,一住四年,並寫出了自己的論文,著了書立了說,最後還給香港中文大學聘為世界人類學教授。香港是一個容性極強的城市,是中國一個充滿傳奇的地方。

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給英國統治了一百多年,在香港留下了不少英國文化和遺蹟,其中英式奶茶,英國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除了英式的生活習慣,在香港你要吃一道地道的法國菜、義大利餐、美國牛扒、印度咖喱、日本壽司或熱帶雨林的美食都不是一件難事,可說想那樣,就有那樣。歷史給香港造就了一個獨特的城市,是香港文化的一個特色,對國內同胞來說,具有深度探索的價值。國內90年代興起的國學熱,並沒有斷掉國內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和興趣。

香港有人穿唐裝、學國學、拜關公、練功夫,也有人去麥當奴、飲可樂、看西片。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用利炮堅船轟開中國國門,西方文化順勢而入,中國大地引發了一場西學和中學之爭。洋務派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主張,而守舊派則頑強反對,論戰不休。甲午戰爭清政府敗退後,康有為、梁啟超領導維新,提倡西學,開啟蒙之先河。五.四運動,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有了今天的白話文。只不過由於過於偏激,存在絕對否定古文學的偏向。

文化大革命中更出現了既否定孔子,又否定西方文化的偏向,使國人墮入了五里霧中。改革開放後,國人隨著國門的開啟,吸取了各種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外來文化,同時國內也開始讀經誦典,興起國學熱,國學講座此起彼伏,書架上的國學論著觸目皆是。一百多年來絕對的偏激學風逐漸消退,代之而起是兼容並蓄,東西方文化取長補短的客觀學風。無論對中西文化,現代的中國都不胡亂繼承,而是吸收創新,繼承傳統文化的精髓,又拮取西方文化先進的要素,融化、創新,實事求是,發展出符合國情的文化,以增強自己的機體。

文化是一個國家立國之本,是民族得以發展壯大的軟實力。在現實的世界中,人們必須吸收一切人類文明的創新養份,以壯大自己的機體。吸收是為了壯大自己,而不是為了使自己變成附庸於他人的寄生蟲。全盤吸收不適合於中國的西方政制,只能使自己變成水土不服的軟骨蟲,對國家的發展毫無好處,對民族的崛起更起不了提振精神的作用,成了國人的精神鴉片。對於香港推銷西方鴉片的政治騙子,我們不要上當受騙,使自己徹底自我毀滅。香港年青一代應做一個既吸收世界文明的開明之士,又不失作為中華民族好兒女的本色。

中國文化和孔子學院遍佈世界各地,中西文化的交流可以讓世界大同的理想在海外傳揚。令人吃驚的是美國突然宣佈要終止孔子學院的活動,等同強令香港人熟悉的如法國文化協會和德國歌德學院一類機構停辦。對於美國這種強國失去自信的做法,香港人感到不可理解,幸好美國大學校長出面反對這種做法,讓美國國務院收回成命,使中西文化交流的活動不至於終止。復古或洋化都不是處理世界文明最好的方法,只有兼收並蓄,繼承創新,才能使文明歸於為人類的福祉而發揮作用。

香港反華者或對西方政制偏執的人,應冷靜看看國家是如何對待世界文明,中國是如何在世界的大潮中不斷創新和前進,就必能獲得啟發。在政治上偏激或具偏見,不會給國家帶來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