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陶冶性靈

做人要甘於寂寞,虛懷若谷;做事業必需勤奮刻苦,堅韌不拔;做學問當博覽群書,推陳出新。這種境界都是知識修養和性格鍜煉目標。概而觀之,任何稍有一點難度的事,做起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須一個人通過一定的修煉,達到一定的修養,才能有途徑達成。修養就是成功的秘訣,到達目標的途徑。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祖國大地,千百年內無數志士仁人,都以這段話來自勉,作為修身養性的要訣。做學問不易,鍜煉純潔高尚的品格也不容易。國家在漸漸強大之中,沒有高尚品格的國民,強大是不會長久,或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做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公民,每一個國民,都要有堅韌不拔,虛懷若谷,推陳出新之志。韜光養晦和鑿璞成玉的過程,是德行修養完善的過程。

從少年時代開始,父母的誘導,師友的勸誡,書本的啟示,都是一種道德的教育,是外力對靈魂的琢磨。然而,當我們理性成熟,經驗豐富了,我們就得靠自己在善惡爭奪,瑰麗多彩的世界,去實踐,去思索,去判斷,去選擇,去反省。"浪子回頭金不換"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都在談人的"本性"容易出錯的弱點,但都在肯定秉性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差異,就在於是否願意以至善來對待世界,對待身邊的人。

人具有動物性,但也有人性,是有靈性的。修養就是讓我們更有人性,有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習慣。荀子認為:"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類的本能,由於人也是社會性的,是合群的物種,不能離群而獨居,要獲得生存,必須修煉自己,讓自己更適合於群居社會中立足。人的品性修煉得越好,就越能和周圍的人相處,也因此獲得人生的成功。年青人在生命的起跑線上,在社會生活中,自我磨勵,接受教育,多看智者書籍,啟發心智,陶冶性靈,成為有志向,有抱負,能為世界謀的有為青年。

在靈性的修煉中,朱熹談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講的是理性修養,篤行,就是堅定不移地實踐。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人要理論聯係實際,在理論的指導下,才不會徬徨、猶豫、無所適從。有了理論,不付諸實踐,就不會有成果,為社會產生效益。學習與實踐都是磨練人的能力過程,就是養氣,養天地之正氣,叫"浩然之氣",使其擴而充之,修成"至大至剛"。

大國公民的性格必須至大至剛,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國民沒有一身正氣,一點勇氣,那能幫助國家成就大業。修煉就是陶冶性靈,養成習慣和感情的力量。遇事能審慎權衡,以大局為重,視國家民族的利益為至高無尚的選擇,才可為人敬重,無愧於時代賦予年青一代的重擔。

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陶冶性靈,就是為了改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