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象沒有蠟燭的燈籠",不能發光,也不能發熱,枉費一副有生命的寶庫。人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頭腦吸收消化,知識間的相互比例,相互聯係,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各不相同,從而形成的整體功能大相徑庭。就像石墨和金鋼石,雖然都由碳原子構成,只因排列組合不同,而一軟一硬。青年人立志成才,按照目標,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很有必要。
構築知識,要有序,由淺入深。人類知識浩如湮海,要有選擇。這個道理叫"有止則達"。同時,知識要是完整的,無論多複雜,都是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的。知識結構必須是穩固的,基礎寬厚,能上通下潛,還要有從輔助學科中吸取養份的準備。當然世界是在進步當中,知識也在不斷地活化,演進,我們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習慣,學會科學地積累知識。目標明確,計劃周詳,讀書求學問,收集資料,就懂得取捨。否則資料一堆,派不上用場,徒費精力。
選定目標,不是一概無關的都不取。有的自己感特別有興趣的,選後可留待日後使用。達爾文說:"科學是整理事實,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和結論。"因此我們要注意積累知識的系統化。系統化的知識應該是融會貫通的知識。能融會貫通,才成有智力之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指出,智力由五大基本能力組成: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實踐力。一個人的智能高低,同掌握知識程度有關,但如能培養好以上能力,實有很大幫助。高爾基說:"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逼使他燃燒成熊熊大火,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努力,再努力。"
創新性思維是智能結構的重要一環。要提高創新能力,就要學一點科學研究方法,讀點科學史,從中獲取啓示。做學問,要培養創新勇氣、敏銳的感受力和敢於立新的觀念,讓人驚嘆。如不思擺脫舊觀念,沒有活躍的思維,視野不廣闊,不破舊立新,怕失敗,怕嘲諷,就難有突破。最近看到國內學者,設計出一種雙層公共巴士,上層可載千人,闊佔兩條車道,下層可通兩線小車。巴士在緩慢行駛,但不妨礙路面的正常交通。巴士高度以城市天橋為限,上下車,以天橋為站,從車上走上行人天橋。這種創新的構思,正是國民為解決城市擠塞的一種大膽設想和創新性思維,是值得鼓勵的一種用腦風氣。
每一個年青人都具備了這種大膽創新的思維,整個國家和人民思想都會活躍起來,使民族對人類的貢獻會更大。一個勤於修煉,基礎扎實,又敢於嘗試的年青人,是社會寶貴的資產。他們破除了畏懼心理,拋棄了自卑感,勇於實驗,不怕失敗,不怕嘲諷,鍥而不捨,矢志不移。香港要在國家大發展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年青人應是創新的先鋒。香港要擁有這種力量,需要有雄心壯志的年青人,踏出敢於創新的一步。
創新是有動機的,一方面是要社會需要,另一方面是有為社會和國家利益工作的創造動機。我們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越強,這種創造力就能發揮得越好。中華民族在世界復興,除了是讓國民過上好日子外,也是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中華民族的貢獻。讓我們構築綜合力強的智能,成為有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年青一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