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成才在於實踐

社會希望每一個年青人都能成才。怎樣才叫成才呢?成了大科學家、大作家、大明星才叫成才嗎?當然這一類人肯定是人才,但如只把這一類人列為人才,那人才的概念就大大縮小了。社會有360行,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沒有360行都出狀元,社會就難有很大的發展。中國有13億人口,如只把不到一千萬的科研人員稱為人才,人才就顯得狹隘。其實,各種發明創造,沒有各類人才互相配合,就難以成功。

人才是有層次的,不是只有一個水平,一個類別。有的人善於理性思考,有的人善於動手,有的人精於這個技能,有的人精於另一個技能,有的人能寫,有的人能說,有的人能演,有的人能唱,總之我們需要各種人才,在不同的類別中,盡己所能做到最好。出了名的是人才,不見經傳的,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也是人才。歷史上有不少傑出人物,為國為民做出貢獻,沒有留下名字的,不計其數。這種無名英雄,一直為人民所敬重。

成名顧然好,默默奉獻也是一種美德。全國各地有無數青年為國家默默奉獻,有的人給媒體發現了,登了報,成了名,但更多的是沒有被發現。他們看到媒體上介紹的人物正和他們做著類似的事,感到社會上他們是有同路人的,因而勇氣百倍。報刋、廣播、電視等媒體篇幅和容量有限,要把千千萬萬年青人的事蹟都放上去,並不可行。他們成長著,如蠶吐絲,如蜂釀蜜,為國為民默默發著光,發著熱。人才,其實就是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人。被人知道的叫"顯人才",默默無聞的是"潛人才"。

人不能以成敗論人才。沒有前人艱苦卓越的實踐和艱辛的拔涉,我們就不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少走灣路而達到成功的目得地。同時,人才本身有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從嶄露頭角到爐火純青,都必須歷經各種挫敗。才能,是實踐的產物,任何聰明伶俐的人,只說不做,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一事無成。香港的年青人,要無愧於時代,就要勇於實踐。

實踐是增長才能的鍜煉場所。世界上任何高明的理論、高超的技能都離不開大腦的的活動功能。大腦反映實際的過程,就是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儲存和輸出信息的過程。實踐啟動了感官,取得直接與間接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技能。實踐使人深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起到補充、修正、和檢驗的作用。人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檢驗,才能取得成果。實踐就是深入鑽研。人說,"入淺海者見魚蝦,入深海者見蛟龍"。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持之以恆地實踐,就能出真知,出人才。

實踐造就人才。但在實踐過程中狂妄自大,就會失卻合作的力量,無法借用他人的智慧和技能,早日成功,使實踐失去了光彩。歷史的創造積累及同代人的經驗,是人才在實踐中的力量總和,從其他人中汲取知識和經驗,才能讓自己更快地成長。香港的年青人在成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集眾人之力,而成大業。不為名為利的成才之路,是國家之福。人在成才之路上的默默耕耘和實踐,是人生幸福的一種追求。

人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去成才,不強求偉大,但求精益求精。願實踐精神與民族同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