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北約每年舉行核演習,模擬戰機攜帶美國核彈,展示北約具備核反擊能力,藉此威懾俄羅斯,強化盟國協同作戰能力。俄方近期在俄羅斯與白俄羅斯境內進行非戰略核武器演習,雙方相互威懾。北約演習,志在讓對手知道北約已準備好應對任何威脅。俄烏衝突持續,雙方互信低落,歐洲面臨艱難扶擇,專家認為最佳的選擇是重啟外交談判,讓烏克蘭永久中立,與俄羅斯簽署國際安全保障條約,建立集體安全架構,避免單邊軍事擴張與核威脅。歐洲不應完全依賴美國,不宜與俄羅斯全面對抗,才是長遠安全之道。
北約演習雖具威懾力,但加劇核風險與地緣對抗。歐洲若要真正保障自身安全,不能只靠軍事手段,更需透過外交、集體安全與多邊合作,尋求與俄羅斯的穩定關係。若歐洲爆發核戰,首當其衝的城市和地區,就是蘇瓦烏基走廊、加里寧格勒和烏克蘭東部或白俄羅斯邊境地區,因為這裡都是歐俄的軍事要塞,引發先發制人反應,衝突風險極高。為什麼不是倫敦、巴黎或柏林呢?因為開戰時只屬報復性打擊,若無效,才會進入全面戰爭階段,把核彈全面投向預先指定的所有城市,進行毀滅人類和地求的核大戰。
核戰的導火線不在於那個城市最重要,而在於那個地區最容易被誤判、挑釁或戰術奪取。歐洲若想避免災難,必須在這些地區加強外交與軍事透明度,防止擦槍走火。要阻止歐洲與俄羅斯爆發核戰,雙方必須在外交、軍事政治與心理層面進行深度調整與合作,恢復高層外交對話。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原計劃與俄羅斯展開談判,但遭波蘭與波羅的海三國反對,導致談判破局,間接促成俄烏戰爭。重啟高層對話,有助緩和核緊張。俄羅斯核理論允國許家生存受到威脅時使用核武,歐洲應避免採取被視為生存威脅的行動。
歐俄應該可以和平共處,歐洲應避免極端制裁與資產扣押,仿效美國極端的做法,激化俄方反應。歐洲有條件以解除制裁作為談判籌碼,促使俄方回到外交軌道。同時可強化民間交流,化解敵意,促進理解,包括學術合作、媒體對話、文化活動等,都是長期穩定關係的基石。核戰的爆發並非不可避免,而是源於恐懼與缺乏溝通。只要歐俄雙方願意放下意識形態對抗,不讓域外國家插手歐洲事務,回到外交理性對話軌道,和平仍有可能。核力量再強只能毀滅人類,和平才是硬道理,合作才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