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中國走向未來的策略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養活近14億人口,絕不容易。建國前28年走過探索的道路,要和想扼殺新中國的美國血拼;在極度貧困中咬實牙根帶領中華優秀兒女搞出原子彈,結束被欺凌的命運;還要為擺脫蘇聯的控制,為民族獨立而奮鬥。為了教育中國人民有一顆永遠革命的心,毛澤東發起了文化大革命,可惜運動被野心家利用,終使運動走向失敗。在文革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吸取了教訓,帶領人民走改革開放之路。經過40的努力,人民崇尚科學,為經濟拚搏,融入國際社會,終成世界第二經濟體。

中國經濟體量巨大,發展迅猛,對既定國際格局產生衝擊,威脅到美國的既得利益,成為既得利益集團的重點防範對象,以國際既定的規則相逼。為分散壓力,中國強調國際合作,聯合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走整體崛起之路,將中國復興融入其中。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外界視中國為國際新秩序的領導者。中國根據自身國力和條件承擔一定責任,但主要還要為中國人民謀福利。中國2017年人均GDP8583美元,排世界76名,2018年會超過9300美元,但也只排在74名,因此中國要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

中國的發展要讓世界看到是和平的,不具威脅性,而是包容發展,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發展的利益,惠及世界。中國主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原則,各方共同商量形成共識,共享成果的格局。中國要在完善全球治理格局中讓參與國有獲得感,使各方產生互信。現存的國際規則中國只處於接受國地位,沒有話語權,中國成為推動全球治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力量,有些國家對中國也有過高的期待。中國根據自身國情採取不同參與策略,弘揚包容性發展,改革西方一刀切非此即彼的模式,使國際秩序更加公平合理。

中國正接近復興之路,要注意把握好領土、海洋維權的尺度,止於至善,對國際問題一定要耐心,分清輕重緩急。新型大國關係應互相尊重、互利共贏,處理好崛起國和守成國之間的矛盾,管控風險,避免雙輸。中國要化危機為契機,打破僵局,以多種政策手段和情境預案應對外部安全和不確定性。中國要積極營造國際輿論,與外部世界溝通,發出中國聲音,說明中國復興對人類福祉的改進是相輔相成的。中國應用好現代傳播手段,多角度地以更鮮活的方式讓世界了解中國,使中國概念、中國方案在國際合作中為人類作出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