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中國海洋漁業的偉大創舉

  

/林倫理

三文魚養殖船“蘇海1號”在廣州交付使用,開啟了三文魚養殖新時代。該船集工業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於一體,可實現年產8000多噸目標。三文魚成長後,可在船上進行冰鮮和速凍加工,24小時送到食家餐桌,讓國人享受到價廉物美的海鮮。與此同時,廣東江門建造的“灣區伶仃”也下水,標誌着中國深海養殖邁向“科技牧海”的新紀元已經到來。這艘船的養殖量是每年5000噸,相當於在陸地5000畝魚塘的產量。這艘船具備20000海里的續航能力,搭載動力定位系統,確保航行與錨泊全智能,精準高效。

“灣區伶仃”號還配備休閒住宿,同步推出海洋科普學、生態垂釣體驗等服務,構建養魚、觀海、富民的立體產業鏈,打造漁業+文旅多元業態的融合海洋經濟多元發展。這項投資只有2.6億元人民幣,是人意想不到的行業,中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確讓人驚嘆。這類船被譽為養魚航母,中國的“國信1號”長約250米,排水量達13萬噸,比航空母艦還大。這艘船有15個封閉式養殖艙,總水體容量約9萬立方米,相當於36個標準游泳池。可養殖3700噸大黃魚、三文魚等高品質魚類,經濟價值非常高,投資效益好。

海洋牧魚,流程和技術如下:魚苗入船封閉養殖,從出生到上市全程不離船。水體循環由船體從50米深水處抽取乾淨水,持續循環更新,模擬自然洋流。投餌餵食,利用感測器與AI控制餵食量和時間,提升飼料利用率。魚艙有2000多個感測點,實時監測水溫、溶氧、光照、魚群密度等。魚類成熟後,45分鐘內完成吸魚、分揀、冷凍加工,全自動化。用船養魚,可避開自然災害,如颱風、赤潮海域,提升成活率。養殖密度比傳統網箱高5-6倍,每立方米可養22公斤魚,由於水質潔淨,模擬洋流,口感接近野生。

這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式創新,中國海洋科學家,中國海洋科考船,數十年積累的經驗,使中國與眾不同。中國從固定魚場,到游動魚場,與挪威等國的固定深海網箱不同,中國的養魚船可自主航行,根據季節與水溫調整位置。中國自主研發,從設計、建造到養殖技術,不靠外人,未來還將建50艘類似漁船,組成全球最大深海養殖船隊。這種養魚法意義非凡,不只是會養魚的船,而是集成了智慧農業、海洋工程與自動化工業的結晶。一艘船上35個人就能養出數千噸魚,這就是現代版的“耕海牧魚”夢想的實現。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