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4日 星期五

國家機密與導彈

六十年代,美國經常派U2無人間碟機入侵中國,刺探中國軍事情報,如入無人之境。美國反華勢力亡我之心不死,雖在1949年己敗走中國,50年代初在朝鮮戰場也遭我軍力阻於38線外,還是心有不甘,一直想制服中國。誰知道U2碟機自由進出一段時間後,忽然有一天被中國一炮打下來,外國記者見到外交部長陳毅就圍著他問,碟機是如何被打下來的。陳毅回答說,是用竹杆把它捅下來的。其實那時中國己有了導彈,美國人簡直不敢相信,讓世界也看得口登目呆。

錢學森1955年回國,是美國第一批研究導彈的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軍研製導彈,在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幫美軍整理過德國火箭科學家的資料,可是對於導彈的生產製造,他也沒有真正掌握。不過他卻是火箭和導彈的理論專家,是數一數二的科學專材。製造導彈除了理論,還需要生產工具。當時中國工業落後,無線電控制技術也落於人後,能造出導彈,還能擊中目標,那確是匪夷所思。錢學森剛回國,結識哈軍工的校長陳庚,建立友誼,造就了中國導彈的誕生。

陳庚當時是校長,也是國防部副部長,他和彭德懷都剛從朝鮮戰場回來,吃盡美國現代化武器的苦頭,就向錢學森請教火箭和導彈的知識。錢學森的描述和理論分析,讓彭德懷看到了希望。彭德懷是第一個在錢學森回國後向他提出研製導彈的人。彭德懷的意見,最後成為中央領導的共識,全力支持錢學森組成研究院,開展工作。當時的科技人員非常缺,更沒有人知道什麼叫火箭和導彈。錢學森多次給中央領導和科技人員講課,贏得了大家的好評和讚賞。

錢學森除了搞科研還編課程培養人材。他給國家寫了發展導彈的綱要。當時新中國剛成立,到處需要人才,要抽調人手確不容易。大家都捨不得把人才放走,只有陳庚知道任務的重要,咬咬牙就把哈軍工的教授交給他。彭老總問錢學森要多久才能研究出來,錢學森就反問要什麼樣的導彈,如不要制導導彈,沒有控制就可快些。彭老總說,在戰場上沒有控制的導彈就像個瞎子,怎能打中目標呢?錢學森告訴彭老總美國研製出導彈花了十年時間,中國集中資源去做五年就夠了。

製造導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當時毛澤東在赫魯曉夫訪中國時,提出希望蘇聯援助發展導彈的要求,遭到赫魯曉夫的拒絕。在後來中蘇關係最好時期,蘇聯同意中國派學生去蘇聯學習,同時同意把二戰德國式的落後了的導彈給中國做教學之用。錢學森當時參加談判,他和一道前往的領導人達成共識,知道要人家毫不保留的把技術轉讓沒有可能,就大家約好,不要心急,先吸收消化,然後仿製,再自力更生,造出中國自己研製的導彈。這就是中國走自力更生道路的開始。

要研製導彈,還要建設導彈試驗場。國家作好計劃,一邊研究一邊建設。同時那時原子彈的研究也己開始,原子彈的試驗場地也開始建設。這些計劃都是在高度秘密的情況下進行。被派去工作的人都經過精挑細選,既要有一定的知識,又要有保守秘密的意識。他們在環境極度惡劣的情況下工作,在人煙絕的荒漠地帶生活,忍受極大的困難,為國家不受侵略而艱苦卓絕地效勞。當時被抽調去的人超過十萬人。這些人為國家在外交上說話有底氣,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歲月。

錢學森和無數的科學家為了國家的富強,衝破重重難關,給國家科技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上一代創造了兩彈一星,這一代人又實現了飛天夢,給國家的科技發展走向現代化,向世界科技高峰攀登走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些科研成果,很多都己轉化為民用技術。高鐵、深潛器都在為祖國的發展發揮著作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器件、核心技術都由這些科研成果中轉化出來。沒有科學家在這方面的努力,中國不可能走到今天這一步。我們應抱著崇敬之心來緬懷科學家們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