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年生於上海,父親錢均夫受西方文明教育,家庭經濟寬裕,出生時父親選擇教會醫院為他接生。錢學森出生後不久,隨父母到了老家杭州小營巷。錢均夫為兒子取了個名叫學森,希望他長大學問深遠,服務國家。錢氏家族人才輩出,大伯錢澤夫之孫錢永健於20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而且歷代都有俊傑,近代的錢穆、錢玄同、錢鐘書、錢其琛、錢正英、錢偉長、錢三強都為人所熟知。錢氏告誡子孫"愛子莫如教子,教子讀書是第一義"。
錢氏家訓中有這樣一句話:"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必謀之。"錢學森從小就是在這種教育的環境下成長,形成整個家族都忠於國家,服務社會的核心價值。錢均夫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與政治活動家陳叔通志趣相投,友情甚篤。在日本留學期間,通過許壽裳認識了魯迅,過從甚密。1908年畢業後回國,許壽裳任浙江兩級師範學堂監學,推荐魯迅擔任該校化學和生理衛生教員,錢均夫擔任史地科主任教員。後,魯迅和錢均夫又獲推荐在教育部任職。
1941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從南京遷往北京,錢均夫就家北上。錢均夫妻子章蘭娟,大家閨秀,性格溫柔,處事謙恭,對窮人解囊相助,對僕人宅心仁厚。她喜愛中國詩詞,培養錢學森背誦,講解內中含意。章蘭娟,有數學天賦,心算極快,經常教錢學森做心算遊戲,寓教育於娛樂。錢均夫是現代教育家,他沒有叫孩子背《三字經》、《千字文》而是送他去蒙養園即現代的幼稚園,"蒙以養正","正本慎始"。均夫培養他接近大自然,讓他愛生活、愛家園。
1930年夏天,錢學森大學一年級結業,得了傷寒,當時還沒有盤尼西林,死亡率極高。錢均夫接他回家,請了一位中醫,開了一個偏方,吃了三個月腐亂和稀飯,命算是保住了。這一段日子父母經常帶他到西湖散步,也在圖書館看了不少書: 有魯迅的繹著《藝術論》、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等,接觸了當時最新的思想。1931年,錢學森病愈,回上海交大上課,遇到日本關東軍向中國施襲,發生了震驚中外的"9.18"事變,校舍騰出來做了醫院。
抗日戰爭爆發使人想起了航空救國,父親的朋友魯迅於1933年寫了"航空救國三願"文章,錢學森毫不猶疑地選修了航空工程。選讀這個課程共有14人,連續兩學期,他的成績都最好。1934年錢學森以全專業第一名畢業於交通大學,父親自是非常高與,聯同母親到上海接他回家。可惜回到家中母親即病倒過身。此時1935年錢學森要去美國深造,妻子剛去世,為了兒子的前程,親送兒子上船。在臨上船前,他輕輕拍打兒子的肩膀說,"上船吧,好好學習。"
1947年2月錢學森被麻省理工任命為正教授,這時他還不滿36歲。這年他回家探父親,在父親的關心下和小時候的玩伴蔣英結了婚。婚後夫妻倆一起去了美國。1949年,錢均夫給他去信說,"生命有根系,猶如樹木,離不開養育它的一方水土。惟有根扎於其中,方能盛榮而不衰敗。兒生命之根,當是養育汝之祖國。葉落歸根,是報效養育大恩的典喻,望兒三思。"這給錢學森考慮回國做了充份的思想準備。關鍵時刻的一語,把愛國之情表達無遺。
回國之路漫長而艱辛,錢均夫得知兒子遭拘捕、軟禁,寫信勉勵說,"吾所囑者:人生難免波折,歲月蹉跎,全賴堅強意志。目的既定,便鍥而不捨地去追求;即使彎路重重,也要始終抱定自己的崇高理想。相信吾兒對科學事業的忠誠,對故國的忠誠;也相信吾兒那中國人的靈魂永遠是覺醒的....."。有什麼樣的父親就有什麼樣的兒子,中華民族就這樣生生不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