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上世紀40年代末,國內有不少富裕人家移民香港,帶了不少古物和傳家寶落戶香港。當中也有不少人因家道中落,被賣到民間,或後人不識貨而把古物丟棄者有之。不過不少古物流落到民間,被不少人收藏起來,很想把古物活化起來,既可讓歷史流傳下去,也可讓古物發出經濟價值,使保護古物有了資金來源,達到民間保護古物的目的。對這些古物怎樣分辨真偽、怎樣評估價值,或以RWA方式來處理這些文物,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話題,既牽涉到文化保育,也關乎資產管理與創新金融,達到保護民間文物的目的。
流落香港民間的古物有來自清末民初甚至更早的時代,辨別真偽與估值需要結合多種方法。由具備資歷的文物鑒定師,透過材質、工藝、款式、歷史背景等進行判斷,如碳十四測年、X光分析、紫外線照射等技術,可檢測年代與修復痕跡。同時可參考拍賣行過往類似品項的成交價,作市場比較,也可查閱古籍、族譜、舊照片等,確認物品的歷史脈絡與來源。這些古物不只是資產,更是文化記憶的載體,見證了移民潮、家族興衰與香港的歷史演變。民間建立私人博物館,可提升公眾對本地歷史和被遺忘寶物的認識。
要讓社區重新認識被遺忘的實物,必須有人保護和傳承,現代科技發達,可用現實世界資產(RWA)如藝術品的代幣化,讓它在區塊鏈上流通。古物具稀缺性,適合代幣化,只要經過專業鑑定與第三方估值,對代幣化資產進行監管,收藏家、文化基金、Web3社群可能有興趣參與市場運作,透過NFT或證券型代幣形式發行。香港已有藝術品與收藏品作為RWA資產進行代幣化,中銀國際也曾以玉石作為底層資產發行過RWA產品。民間完全可以建立文物登記平台,讓民間古物被記錄、鑑定與保存,設立RWA基金集資保育。
推動社區參與,鼓勵市民提供家族古物,透過故事與代幣化方式重塑古物價值,達到保護古物的目的,對香港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構想不只是文化保育,更是金融創新的典範,讓古物不再只是老東西,而是被活化流通,成為能投資的文化資產。將文物以證券型代幣發行,附上報告與影像資料,可選擇部份所有權,讓多位投資者共同持有,在合規平台上架,文物由保管機構保存,文物出售或展覽,代幣持有人可分紅獲利。保存和活化香港民間流落的文物,成為可投資、可流通的文化資產,是文化金融新模式,對文物保護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民間小型博物館或是可以考慮的一項活化活動。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