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倫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了,中國式民主,確與西方民主不同,中國一黨領導,多黨合作,效率之高,成效之大,把一個國家從貧窮落後,變成一個教育普及、科技發達、建設成就驚人的國家,讓世界驚艷。中國式民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其核心要素,與眾不同,提供了一種非西方民主的範式,強調集體意志與實踐導向。這個核心理念,源自毛澤東在1943年《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的闡述,是一種政治方法論與認識論的體現。這是領導者深入群眾,收集意見、智慧,加以提煉,付諸行動之法。
這種民主方式,強化了黨與人民的聯繫,使政策更具群眾基礎,有助提升政策的可行性與群眾的參與感,成為治理合理性的來源之一。中國的實踐,給世界提供了一種非西方民主的範式,強調集體意志與實踐導向,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能更貼近其社會結構與文化背景。這與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爭吵不斷,差別很大,與中國全過程民主,在9000多萬共產黨員與民主黨派人士政治協商,達成共識而後合力推動中國建設的做法,有天淵之別。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人民在民主生活中的持續參與,不只是選舉那一刻。
浙江杭州青山村,每月最後一個周六,村民、人大代表、社會組織代表討論村莊發展,例如提出希望改善燃氣設施,經過協商和政府支持,實現管道燃氣入戶,年均用氣成本下降60%,讓民眾的意見,直接影響公共政策與基礎設施建設。這種代表制度強調廣泛性與多樣性,讓不同階層的聲音進入決策層。在福建福鼎市,人大代表收集民意後,將交通與環境改善項目列入民生實事清單,經人民代表大會表決後實施,改善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環境。這種制度讓民眾不只是建議者,更是決策者,讓人民意志產生實質成果。
不少發展中國家政黨,對實踐中的民主制度,能夠服務所有民眾,議題務實,代表構成多元,強調民主不只是程序,而是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共識過程。巴西學者卡瓦略,指出中國民主制度強調廣泛參與,核心目標是解決民眾的現實需求,對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啟示。西班牙中國友好協會主席卡爾莫納認為中國式民主是多樣文明下的治理創新。中國經過76年的實踐,越來越多國際政黨與人士在實地觀察後,認為中國式民主是真實且充滿活力,尤其在改善民生與社會動員方面具制度優勢。在國慶前夕,我們祝願祖國繁榮倡盛,更上一層樓!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