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 星期三

中美關係應怎樣才能有所改善

/林倫理

中美人民始終是友好的,特別是那些與中國有深入交往的友人。昨天美國前總統老布殊的小兒子尼爾.布什到廣州參加美國商會與廣州投資集團聯合舉辦的智能製造產業對接活動,並發表了講話,對美國目前的對華政策多所批評。他認為中美只有合作才能有所作為,對兩國關係最有利。他回憶了老布什在1974-75年在北京擔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的事,當時他只有19歲,現在一愰眼就是70歲的老人了。他的兄長與父親都當過總統,特別是老布什與鄧小平有過互動,對他們一家在處理與中國關係時較為審慎。

尼爾沒有像他哥哥小布什那樣走入政壇,而選擇在商界與國際交流方面進行活動。他在2000年代與中國的商業往來,引起過一些媒體的關注,是典型的與中國友好往來商人的代表。他目前是喬治.布什中美關係基金會創始人及主席,代表了美國一大批在中國投資的商界精英對中國的態度。其實絕大部份美國人對中國人都是友好的,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少之又少。中國人在美國絕大部份都是勤奮有為,在美國主流社會裡有一定的地位。中國人的表現,受到美國人民的尊重,只是美國媒體不斷的抹黑,培養了反華者。

美國人民絕大部份對中國持正面態度,而且不希望兩國關係惡化。中國不希望美國反華勢力壟斷話語權,讓中美雙方互相仇視。我們希望化解矛盾,但退讓解決不了問題。中美之間存在結構性矛盾與文化、制度、利益的差異。要化解矛盾,需要理性溝通,求同存異,透過對話來降低誤解與敵意。習近平在舊金山會晤中強調多溝通、多對話、多商量。這才是建設性的態度,是穩定關係的基石。中方在核心利益上不會退讓,例如台灣和南海主權等方面,但在非核心領域,如技術合作、氣候變化、文化交流上相當靈活。

與中國合作的美國人對中國持正面態度,正是民間交流的價值所在。鼓勵學術、商業文化等領域的互動,有助打破政治上的刻板印象與敵意。中國不希望被美國反華勢力壟斷話語權,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輿論,介紹真實的中國,讓世界聽到多元的聲音。退讓若是出於懦弱或妥協原則,可能被視為軟弱,反而會激化對方的強硬立場。但如是戰略性讓步,在非核心議題上交換利益,換取空間,有時候退讓可能可成為智慧的選擇。中國可以調整部份政策,在科技上進行合作,釋出善意,以促進企業共贏。

中美絕不能硬碰硬或一味退讓,這是一場需要智慧、耐心與格局的博弈,要透過制度化對話與民間交流,減少敵意和誤解。我們希望中美關係走向正常,讓世界合作共贏!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