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強國與香港青年

未來十年,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年都將是幾十萬億,而且每年都將按8-10%來增長。中國要成為經濟強國,己經不容置疑。國家在國際政治地位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以經濟上的強大為基礎。經濟規模和經濟效率共同決定經濟強國的地位。龐大不一定是強大,小國自身經濟強勁,對世界沒有多少影響,也不可能是強國。只有科技先進,金融體系穩定,抗風險能力強,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才能對外對內都有力量,在國際上舉足輕重。

2000年朱榕基在世界華商大會上告訴大家,國家己有一千多億美元外匯儲備,不再只是呼籲海外華人回來投資,而是回來幫助國家發展。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國家己富起來,讓我由心裡感到高興。在世界金融危機中,溫家寶宣佈投入四萬億元來拉動經濟發展,我知道國家離經濟強國之日己經不遠。最近國家統計數字出來,中國經濟總量己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深深感到年青一代前途無量,責任重大。中華民族的復興就在這一代手上。

伴隨強大,猜疑和妒忌就會從不友好的勢力發出。要遏制中國崛起的噪音和行動,不時在中國周邊燥動。在香港內部,也有一部份人要結合外力,妄想制服中國。在嚴峻挑戰的面前,國家積極進行國際戰略的調整與創新,爭取對人類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和而不同"的國策,就是實現與各種社會制度的國家長期共存,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擴大共同利益,尊重各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承認世界的多樣性,妥善解決分歧。

堅持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但世界絕不平靜,霸權主義和局部戰爭不時發生。中國堅持抓住和平與發展兩大指導思想,就把住了自己和平崛起的方向盤。中國堅持各國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尊重各國國情,求同存異。崛起的中國,處理國家統一,捍衞國家主權與尊嚴的重大問題也絕不含糊。戰爭有悖於中華民族""""的選擇,用武力來維護統一、主權和尊嚴,卻也是國家起碼的道德訴求。

實現中國的崛起是中華民族在21世紀的偉大目標和神聖使命。國家面對的機遇和挑戰同時存在。發展科技,把人類的知識吸收下來,加以消化,發展出自主創新的技術,來為世界服務,是中國要走的為人類做貢獻之路。香港的年青人在這方面,應該立大志,為國出力。國家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即將完成任務,新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己把香港包含在未來國家發展的大計之中,香港青年要好好學習,磨好自己的"",為國家的發展,披甲上陣。

在國家面對國際惡劣的環境下,鄧小平曾告戒國人要"冷靜貫徹、穩住陣腳、沉著應付、決不當頭、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抓住機遇、有所作為"。這種充滿中華民族智慧的教誨,到今天對年青人的成長也還是用得著的。韜光養晦就是不搞無謂的對抗,不當任何一類國家的頭,平等待人,堅持原則,維護和平。對民族和國家振興之事,我們要發聲,據理力爭,有所作為。國家要成為經濟強國,讓13億人民過上好日子,任務就在今天年青人的肩上。

香港的年青人,積蓄力量,把國家建設成一個經濟強國,是一項神聖的任務,也是具挑戰性的使命。在建設經濟強國過程中,年青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快樂、幸福和人生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