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多了解自己國家的政制,可以知道如何融入國家的民主生活之中,讓自己不再蒙昧,可以更清楚、更理性地看待國家進步中出現的問題,不受反華勢力干擾,讓自己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歷史上國家在一些政府手上衰敗下去,而在另一個政府手中復興起來,這得看一個政府及其權力是否運用得當,是否按照合乎規律和經濟發展的方向起作用。政府能力越強,國家應對經濟震蘯和宏觀調控的能力就越強,因而經濟表現則佳。
在傳統保守主義者的眼裡,"政府是必然的惡",反政府就是"鋤強扶弱"。他們的落後觀點很容易使他們走到反政府,反國家的邪路上去。現代社會,政府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的性質和績效,是決定社會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政府自身的改革與發展,建立一個與時代相適應的體系,使其更具能力,有效地推動社會發展,己成為各國政府面臨的共同挑戰。改革與創新是現代政府建立有效治理體系的重要課題。
中國社會的變化和經濟體系的變革,引致治國的指導思想發生變化,政府的改革與創新任務日益迫切。以發展生產力代替"以階級鬥爭為綱",成為國家的核心指導思想。現代化的轉型,讓中國政府承受著全方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政府既要促進經濟發展,又要實現經濟穩定、充份就業、收入公正分配等艱巨任務。在政治領域,既要維護政治秩序和穩定,又要聚合和分配各方利益等大量工作。政府要確保13億人的生活保障,要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要承擔社會管理制度的創新,來實現民眾對政府的期望,均表明國家需要一個有能力和有效率的政府。
中國政府的改革在治理好公共資源外,要創新社會管理體制,實行政社分開,放權於民,以法治國。社會要更人性化,更具科學性,讓政府成為公共服務平台,強調社會的參與協同治理。政府將更關注公民權益和人性尊嚴,更注重社會的公平和正義,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真正做到捍衞"為人民服務"的立國價值觀。政府將不再是慈父的角色,包攬一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重點在於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30年的政府改革,除了調整職能,優化機構,還不斷地完善內部運行機制。民主化和科學化的決策對重大事項確立了調查研究制度、專家咨詢制度、社會聽證制度、民主協商制度。推行問責,強化了監督制約機制,初步形成了黨的監督、政府內部監督、專門機構監督(如審計等)、新聞輿論監督、人民群眾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同時建立活化人才潛能的人事制度,注重公職人員的精明強幹,公開平等的競爭考試制,建立了規範的教育學習和培訓,提升公務員素質和能力。隨著"立法法"、"行政許可法"、"行政處罰法"的實施,政府行為日趨規範。
中國在建設法治國家,過去30年做了不少工作,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國民期望一個透明、具能力、負責任、更廉潔的高效政府。但部份人面對權力的誘惑,濫權的可能性將永遠存在。"治國者先受制於法",政府官員要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約束。鄧小平認為,政府改革是一場革命,是政府自己革自己的命。但國家決心以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保持短期和長期利益的均衡,實現弱勢利益優先的原則,來實現政府的改革和創新。青年人應為這場改革和國家站在一起,讓國家走向繁榮富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